《泰戈尔评传》第二部分4(2)


(2)梵行院:教育从办学开端

泰戈尔少年儿童的学校生活,并不是一种美好的记忆,当他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不得不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了。他认为儿童的教育应遵循两个原则:自由和自然。

泰戈尔根据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他认为人与世界的真正联系是人格之爱,而不是机械的因果规律。学校只是规定纪律而排斥学生的个性,这是对天性的伤害。所以,童年所需要体现的人类世界与周围世界的和谐关系,恰恰被学校忽视。学校教育在让人获得知识的时候,却失掉了世界,结果造成了知识生命、体质生命和精神生命之间的分裂。学生长大之后,只能像机器一样地工作,而缺乏创造性。他觉得,最高的教育是这样的:教育不仅给人信息,而且要使人的生命与万物达到和谐统一。

印度古代学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学识的导师在家中设学,称为古儒学校;一种是出家修行者在林中设学,称为道院、净修林或梵行院。根据婆罗门-印度教的教规,人生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梵行期”,约12年,这正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时期。

泰戈尔在选定了办学方式后,便开始选择校址。他认为,加尔各答太嘈杂,与古代梵行院的气氛不相适应,远离大自然不利于孩子获得对世界的真正体验,如果选在山林,又不利于接受新东西。在征得父亲的同意后,便在谢丽达的圣蒂尼克坦创办学校。

办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泰戈尔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一是办学的经费,二是招生。19011222,几经周折,名为梵行院的学校开学了。学生总共只有5名,其中有一名是他的长子罗提。教师也有5名。

泰戈尔几乎是倾家荡产来维持学校的运行。但他不为人所理解,激进派反对他恢复古代传统,认为他落后守旧;保守的民族主义者认为他无视传统,是对神灵的亵渎。他既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也得不到民间的支持。在他参加民族运动的两年里,学校的工作几陷于停滞,直到他因分歧退出民族运动之后,才把主要精力用于梵行院。

学校经济条件的改善,则要等到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这时,他的办学思想也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学校由小学发展成为中学。“梵行院”的毕业生虽然没有官方颁发的正式文凭,不能到政府任职,但他们大都到了农村,为改变印度的农业生产而工作。

泰戈尔亲任校长,并担任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