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大学:“古鲁特父”的杰作
1918年12月22日,在圣蒂尼克坦举行的教育家座谈会上,泰戈尔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把圣蒂尼克坦学校发展成一所大学。但是,办大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为了筹款,泰戈尔在国内外旅行,足迹遍及欧美。
1921年12月23日,一所名叫威斯华·巴赫拉底(Visva Bharati,意即印度和世界)的大学正式揭幕,校训是一句古代梵文诗:世界相会在一个鸟巢里。这就是国际大学。泰国戈尔任校长,他的长子罗提——曾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学习农学——任总管。泰戈尔的规划是,把国际大学办成印度文化的中心,研究东方学的基地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阵地。
国际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人文科学以印度语言、文学、历史等学科为主;自然科学以农科为主,因为泰戈尔非常重视印度的农业,这也是他坚持让儿子到美国学习农业的原故。他聘请了英国农学家埃尔赫斯特(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系)为助手,后来,埃尔赫斯特夫妇在美国朋友的资助下,在圣蒂尼克坦附近的什利尼克坦建立了国际大学的农科和印度农业复兴中心。在法国学者西尔沃纳·兰维的帮助下,设立了中国系,1937年4月14日,发展成为中国学院,泰戈尔亲自主持了中国学院的成立典礼,发表题为《中国与印度》的演讲。实际上,这是表达他对日本入侵中国的不满,和对中国在道义上的声援。
作为教育家,泰戈尔是成功的。在国际大学,学生称他为“古鲁特父”,即大智大慧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