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名村:源自于周屋祠堂拥有好风水


 理学名村:源自于周屋祠堂拥有好风水
   赣州风水养生堂  曾祥裕(QQ175613195,电话13766307454)

历史悠久

   江西大余县新城镇章江岸边,有一块山灵水秀之地。绿色田园之中,点缀着一个古老的村落——理学名村周屋村。凭着这里的风水人文内涵,也有必游的价值。
    据史料记载:理学祖师周敦颐的二儿子周本成公偶游梅国,恋梅国山水之灵秀,遂选择新义都(今周屋村)定居,此地正处章江之滨,远处杉峰、樟峰对峙,近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周氏族人恪遵祖先训诲,秉承理学思想,垦读进取,和睦相处,致力开拓,人盛财旺。至清朝乾隆年间,正值宗族鼎兴时期,财力雄厚,为缅怀先祖,祈俸祖恩,建起了充分体现理学思想、理学文化的周公濂溪堂。

     周屋祠堂位于大余县新城镇周屋村西南,是为纪念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而建,原塑有周公濂溪的塑像,并祭祀周氏列祖列宗。周敦颐是中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曾任南安军司理参军,即主管政法的军州级官员,因公正执法在南安军政界获得较高的声誉。周敦颐一生爱莲,著有传世之作《爱莲说》。寥寥百余字,传颂千百年,莲之高洁,自然彰显。
    为弘场《爱莲说》精神,宗祠前配置有池塘数亩,种植碧莲,夏日荷花怒放,清香四溢,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装钸精美
    据周氏家谱记载:“明季已有祠,北座而南向,规模小,不状观,督造之人不详”。明末清初遭兵毁,无存。从康熙癸酉年(1693)起至雍正壬子年(1732)筹资重建,后毁。现存为嘉庆、道光年间重建之建筑。建国前及“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环,1988-1992年周氏村民捐资对周屋祠堂进行了修缮并恢复原貌,成为周屋村文化活动中心。祠堂总面积600余平方米,座西朝东,砖木结构,风火墙、青瓦硬山顶房,由前厅、中院、后堂三部分组成。前厅外廓由2根红砂岩石柱支撑,正门(石门)门额上书“理学名宗”四字。前厅三间宽12.25米,进深8.93米,中为正厅,两侧为厢房,中院宽13.6米,深12.3米,两侧各有拱门一座,左侧门楣上书“进退有余”,右侧门楣上书“出入以度”。后堂分上、中、下三厅,上厅用四柱支撑,正上方为神台,悬挂“陟庭”匾额,中厅悬挂“叙堂”匾额,下厅悬挂“椿萱并茂”匾额。神台后是神社,顶棚天花板刻有彩色凹形雕花。有天井两个,井宽1.4米,长4.5米,深0.35米,后堂为抬梁式建筑,门额书“流源太久”,在下厅建有六角形藻井一个。整个建筑雕梁画栋,绘有人物、山水和花卉等图案,在前厅和后堂建有轩顶两座。
    我们走近祠堂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楹联:
    章水重环支派万年流泽远,
    巽峰高耸人文百代磊莫多。

    东吴统军机筹计运谋赤壁神功高千古,
    北宋登理学开来继往碧莲道脉衍万年。

  上述诗句把周屋祠堂的风水格局描述的可谓详细,说明周屋的丁贵两旺,以及其久远的文化内涵积淀,都与风水环境因素有关。事实上也是一个好的风水环境,应是为后代营造一个读书环境。周屋的发展表明,虽历经岁月沧桑,但理学思想、理学文化在周屋村长盛不衰,族人用理学精髓激励后人,奋发耕读,人才辈出。目前由周屋周氏总祠发展起来的人口达5500多人,居住在周屋村的人口达3500多人。就是这样一个大村,村民知书达理,为人平和,解放后56年来,从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多次被评为“安全村”、“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