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垄断:气价与国际接轨的第一步


 

          打破垄断:气价与国际接轨的第一步

 

 

  据悉,在国家发改委对天然气企业长达半年的调研过程中,焦点集中在“成本”和“国际”两大因素,国内天然气开采难度和成本非常高,出厂价却远远低于国际同行。因此,在天然气的定价机制方案中,专家讨论较多的方案是从“成本定价法”逐渐过度到“净回值定价法”,最终与国际接轨。

  然而,实现天然气价格与国际接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与扶摇直上的国际天然气价格相比,国内的管道气的价格的确较低,国内天然气价格为3.5/立方米以内。知名能源专家韩学功分析认为,一直以来,天然气国内外价格倒挂,按照等热值等价原则换算,当前我国石油与天然气价格之比为10.24,而国际市场为10.6,部分西方国家甚至认为气价应该超过油价。

  为何国内外气价差距如此之大?据了解,由于我国天然气采取的是出厂价加管输费的定价机制,均由国家统一确定。而在国外,天然气定价采用能源替代法,与其他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作为天然气市场价值为基础定价。价差如此之大导致国内供应出现严重短缺,我国三大油气集团在与国际油气巨头谈判的同时,也在为国内找不到未来的下游用户而犯愁。

  由于气价长期不能反映其变化,导致国内的需求并没有因为国际天然气价格上升而同步上升,这种所谓的“中国需求”反过来推高了国际气价。因此,政府不得不用纳税人的钱补贴天然气下游用户。对于天然气价格与国际接轨,现在业界争论的焦点大多在气价只有上调上面。

  问题是,天然气作为生产基础能源与百姓日用消费品,价格上调必然增加下游企业的成本压力和百姓的生活费开支;在国际与国内天然气价格事实上存在很大落差的情况下,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就意味着放开气价,这与当前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许多企业形势严峻明显相悖。毫无疑问,推进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从国家到企业到居民都将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政府必须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力。

  这说明,天然气价格改革是一个两难命题。其一、在国际气价上升的背景下,导致了国内市场气价倒挂现象;其二、气价倒挂迫使政府照顾石油化工企业的盈利水平,实行政策补贴,政府不堪其负;其三、强化油气巨头的垄断地位,客观上助长了其以减少天然气生产、减少市场供应的方法,来抵消价格管制导致的亏损。

  事实上,现在实行天然气价格改革只是敲门砖,要从根本上解决气价传导机制扭曲导致资源错位现象,关键是要理顺气价定价机制,形成市场化的气价,让国内气价与国际市场接轨。但是,气价的调整该听谁的?是由发改委说了算,还是由市场说了算。所以,我们不应该仅仅把目光盯在气价的变动上,更应该着眼于天然气定价手段和机制的改革。气价与国际接轨实质是定价机制与国际接轨,更进一步说,是价格变动与国际石油市场同步。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天然气价机制才适合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官方与专家也各说不一。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近日表示,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要分三步走,首先要改革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其二是切实放开天然气批发环节,在对外放开批发之前先对内开放,改变由三大油气集团集中批发的现状;其三要逐步放松对气源的控制,在天然气进口环节真正实行竞争。

但什么时候能实现一述目标,谁也没有给出一个时间表。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国内天然气市场的高度垄断性质,决定了市场竞争现状的不充分,因此,即便政府气价管制放开,也并不一定能够立马起到效果。所以,从改革的方向来说,当务之急应该是打破国内天然气市场的垄断,让外资和内资尽快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所以,我们说,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是天然气定价与国际接轨的基石,因为有了健康的市场才会有正常的价格,这是一个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