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太专业,厚厚一本看不懂,几乎已成每年两会上代表批评的核心内容。“公车花费每年都是一笔巨大开支,财政局能不能告诉我们,这一块花费究竟是多少?”、“政府招待费做了些啥?”政府如何花钱,一直是两会上代表委员最关注的焦点,在24日深圳市财政预算专审会上,不少代表现场讨说法,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并要求有关部门现场答复。(
我注意到,为了回应代表质疑,深圳市财政局特别增加了一个财政预算解读会。但即便这样,依然让参会代表不满意,仍要求有关部门现场作答,政府招待费做了些啥?公车花销为何如此巨大?我深为代表的这种较真精神所感动,他们所发出的这种声音可谓掷地有声,也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最强音,更是选民选出的人大代表肩护时代使命,更好地履行建言献策之职的一种责任担当。
当前,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看到,“三公” 耗费每年数千亿之巨,已是构建廉洁政府的一大屏障。公众或许已记不清这是连续几年的两会上,有哪些委员要求财政部门现场解疑了?显然,如何清理并拾起财政监督的“本有之法”,完善并细化监管缺失,已迫在眉睫。
应该说上述两部专门法律对财政预算及常态监督,都做了详实规定,只要不折不扣,认真履行条文规定,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效监督,就一定能监督好政府如何花钱。而现在众多代表纷纷指出的是,安排审议财政预算的时间只有一两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上千名代表对财政预算进行详细 “会审”,就像“看天书”,要不走马观花都难。况且,谁又能保证各地每年一度的送至代表手中的那份《预算报告》就是“实货”呢?之前有人披露个别地方,《预算报告》存在“阴阳脸”现象,即拿给代表审议的报告与付诸实施的“内部报告”不同。
我们虽然不敢说这种现象普遍,但绝非仅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人大代表常态化监督政府钱柜的机制尚未形成。要根治财政预算报告的“看了白看”的集中“会审”痼疾,就须使财政花费得到常态审议与经常性激辩,代表的“较真精神”更该表现在“两会”之下,甚至做到“一事一议、一款一审”。从而动态而及时地挤兑掉“预算水份”,这并非要与谁难堪,而是使权力得到制衡和监督,让每一分税款的进出都彻底亮化。另外,我们还需尽快廓清政府与人大的权力与利益在“财政预算”深处的“暗示关系”,防止监督与被监督者之间的利益互动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