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早在2003年,澳大利亚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就为测试基因选拔运动员提供了理论基础,至少是在选拔那些速度型运动员上是如此,尤其是短跑和长跑运动员。
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神经肌肉研究所和儿童医院的杨兰、麦克阿琴、凯思林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体育研究所一些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737名运动员进行研究,发现了一种基因,可以让运动员在径赛(包括短跑和长跑)中获得好成绩,因而该基因被称为“金牌基因”。
在测试中研究人员发现,普通运动员约30%拥有该基因,而高水平的耐力项目运动员如长跑等项目的运动员拥有该基因的比例为50%左右,参加奥运会并取得冠军的爆发力项目,如短跑、举重的运动员这一基因的携带比例高达95%,而爆发力项目的女运动员中,这个基因携带比例高达100%。
显然,这一基因不仅与速度有关,而且也与耐力和力量有关,因此是否拥有该基因就成为优秀运动员的一种特殊标志。
金牌基因共有两个变种,分别从父亲和母亲继承而来,拥有其中一种变种的人具有短跑选手的素质,另外一种基因则有助于人体参加耐力型运动项目。
同时,研究人员又找到一些优秀运动员,其中50名曾代表澳大利亚参加过奥运会或其他各种国际体育赛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95%的短跑运动员拥有至少一种金牌基因,50%则两种都有。
研究小组成员凯思林称,金牌基因的确切作用目前还不了解,它或许可以在快速有力的肌肉收缩中产生更高的力量吸收或转换功能。但动物研究表明,金牌基因有可能是肌肉力量的源泉。
其实,金牌基因只是人类发现的与运动有关的无数基因中的一个。在此之前,已发现的另一种基因所产生的一种酶可以影响人体肌肉的氧气利用率以及肌肉的生长速度,从而影响到运动成绩。
但是,金牌基因的发现还是吸引了更多的研究人员的关注和进一步研究。不仅是国外研究人员在关注金牌基因,中国研究人员对此也得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尚旭亚和黄昌林等人在2007年12期的《解放军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肯定了金牌基因在运动能力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对113名从未进行过体育训练的汉族健康男性军人进行18周短跑训练,测试训练后的百米成绩,然后用荧光定量法分析金牌基因的多态性。
结果显示,这些军人的运动成绩因基因型的不同而产生差异。金牌基因型为T/T的汉族男性100米速度为12. 98±0.65秒,而C/C基因型的成绩为13.45±0.78秒,C/T基因型为13.50±0.86秒。
显而易见,金牌基因为T/T型的人100米速度更快。
同样,日本研究人员也发现了金牌基因。日本名古屋大学综合保健科学中心押田芳治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经过本人同意的情况下,采集日本实业团和大学属下182名运动员的血液和面颊的黏膜细胞,研究在体内控制合成肌肉运动能量物质的基因,结果发现两种基因类型,一种是长时间运动能量物质供应不减的“持久型基因”,一种是与此相比能量物质供应难以持久的“非持久型基因”。研究人员认为,正是由于这种基因类型的差别,使运动员产生身体素质的差异,从而决定短跑和慢跑等运动项目的成绩。
随着对金牌基因的更多研究成果的出现,加深了人们对该基因的认识。它的种类和变异可能影响到运动员的短跑和长跑成绩,即与速度和耐力有关。
这些研究表明,拥有金牌基因可能就具有了某种运动的天赋,但是,并不是说没有携带金牌基因的运动员成绩就不能提高,而是说如果缺少金牌基因,运动员会发现在爆发力项目中如果接受的训练质量相同,他们可以接近更好的运动成绩,但始终不能达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