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总书记、总理以及各级地方官员上网与网民交流对话、问政于民,一批腐败案件、公共性事件在网上为网友揭露并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处理,越来越多的公共决策在线征求意见倾听百姓心声、吸收民间智慧,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主动地接受网民监督,一系列“网络事件”表明,网络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成为了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新渠道,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中国社会公民意识的觉醒。我们似乎有理由相信,网路政治的勃兴、网民热情参与,将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增添不少亮色,推动中国政治进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网民已突破3亿,并以每月800多万的速度递增,他们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行业,网络已成为其他形式不能取代的民意通道。这种局面的出现无疑反映了社会文明进步,网络使中国社会公民意识增强。事实上,“网络民意”并不能代替法定的民权,“网络问政”也终究不是法律框架内的参政议政。网络作为大众参政的一种形式,对公权力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中央领导用网络问政于民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民交流之后,温家宝总理再次和网民交流,体现了国家领导人重视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关注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忧人民所忧、思人民所思的作风,也为各级领导人进一步走进民间、关注网络、了解民意,做了示范。
总书记和总理与网民交流,说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网络有深刻的认识。网络参与者广泛,是获得社情民意,了解公众诉求的重要渠道,是充分发挥群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有效形式。中国目前有3亿多网民,网络的普及率超过20%,网民的意见和要求一定程度上有普遍意义。
面对网络舆论应理性对待
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网络舆论“哪壶不开提哪壶”,专门跟政府找茬儿。这种说法。不能认同,尽管网上议论极为庞杂,有时甚至令人“很着急、很生气”,但作为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你应该冷静地去分析和处置网上言论,其中的相当一部分网络舆论是合理的,代表着民众的诉求,要和网络建立一种谐振共鸣的良性互动,要早说、多说、主动说,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
当然,重视网络舆论并不就是要一味迎合。毕竟,网上的某些议论往往带着网民个人和一时的感情色彩,容易呈现两极化,极端地赞成或者极端地反对。在中国,1.6亿网民毕竟只占13亿人口的12%。在网上积极发言的网友,也不能代表全体网民,实际上网民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只看不说的“沉默者”。所以,我们既要认真听取网民的意见,也要理性冷静地分析网民的议论。
各级领导如何面对网络时代?
网上的一些信息可能不大准确,有些观点不够成熟,网络中的声音却非常直接、坦率和真实,涉及的面也很广。领导干部上网,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网络这一便捷有效的民情通道,了解民意、汇聚民智,推动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并及时得到来自群众的直接反馈,检验自己的工作还有哪些不足。通过网络,不但可以广集民意,也可以使我们的决策过程有了公开透明的发布渠道。广集民智,会拉近民众与决策的距离,扩大参政议政的民意基础。
七大网络舆论热点问题
1.权与法的冲突。具有代表性的孙志刚案、刘涌案等网络舆论,直接指向权力滥用和执法不严的问题。
2.历史遗留问题的现实反映。这一类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方面,重提历史问题,表达民情民愿。
3.腐败、渎职与廉政建设问题。人们在网上揭露问题的同时,可能会并使之绝对化。
4.公共安全事件。不少突发性消息,有的直接发源于网络社区论坛,或通过手机、博客等传播。
5.网络谣言与虚假报道。谣言增多,混淆视听,滋生事端,往往造成群体的盲从与冲动。
6.色情、暴力与不良信息引发的强烈舆论。这些东西迎合不健康心理情绪,引发不良舆论,贻害社会风气。
7.西方意识形态入侵及舆论攻击。反华势力大肆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进行舆论渗透和文化入侵。
网络舆论既要鼓励也要引导
在当代社会,网络舆论有一个社会功能,就是为广大网民提供一个利益诉求的渠道。社会需要有这样一种新的渠道,让上层更多的了解知道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网络舆论这个渠道可以弥补其他渠道成本太高、信息闭塞、软弱乏力的问题。
但是,网络舆论一些负面的因素。由于在网络中每一个发言者似乎觉得自己没有责任,所以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制造和散步传播谣言、传播不良信息(如“艳照门”事件)的现象也就普遍存在。网络媒体与其他的媒体是不一样,有“做蝴蝶效应”,就是说很难控制不了信息传播的进程和结果。
网络监督在民间已悄然兴起
网上舆论近年来为人瞩目。从国家领导人到地方大员与网友在线聊天就可以看出政府官员对网络舆论的重视,而网络舆论推动解决黑砖窑、“华南虎”和“一夫二妻”等事件也显示了巨大的力量。有关周久耕的舆论,网上网下沸沸扬扬,当事官员、当地政府部门保持沉默,不仅是对网上舆论的轻视,更是官员和政府部门不习惯网络监督的表现。
“从监督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有它很多自身的优势。首先,从信息采集角度来讲,它的信息来源更加广泛,提供信息的人也更加没有顾忌,因为很多网民是通过匿名提供信息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毛寿龙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网络监督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监督是科技发展与民主政治有机融合的结果,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人民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一个个网络监督事件显示出民间网络反腐的力量。与此同时,人们清楚地看到,一方面,网上不乏低俗之风,不少文章打着监督的旗号,进行诽谤谩骂和人身攻击;另一方面,有些基层党政部门消极对待网络监督,对其置若罔闻、反应滞后,有些则被网络舆论牵制而丧失主动权,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各级党政、立法部门以及反腐机构要共同努力,握住网络监督这把“双刃剑”的“剑柄”,既充分发挥其潜能,又不至于让它偏离正确的方向。一方面,应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这条渠道加以规范,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网络监督的进一步突破。
网络监督是一种社会进步
网络监督体现出了中国网民的国民意识越来越强。国民意识最大的体现就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心,网民关心着公共事务,同时又希望能够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网络给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便捷的方式。网络监督是公民的一种自主意识、独立意识的发挥。这种发挥对于推进我们国家的民族精神、包括对我们公民社会的发展,作用非常大。因为网络爆发出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我们看到这些网民们针对公共事件表达出来的强烈的正义感。
网络监督盛行源于传统监督失语
网络的力量在于自由表达。自由和公开,是监督者最有力、腐败者最恐惧的武器,这也许可以为我们进一步修整我们的监督体制,提供借鉴之道。
一个社会的常态,应该是通过固定和理性的机制,将权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而不是发动每一个人,无休止地直接参与政治运动式的反腐和监督。如今,将民意的出口全部寄托在网络上,而不赶紧修复其他渠道,看上去很像是这个社会的集体孤注一掷。
网络监督弥补监督体系的不足
我们有庞大的监督体系,有丰富的监督形式,然而公众却更乐意选择网络监督且常常通过网络监督取得实际效果,这只怕足以部分说明原有的监督体系还远不健全,还远不能适应对官员的应有监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其实并不希望领导干部们特别关照网络监督,不希望领导干部们因为网络监督而“悄然改变”包括穿衣戴表之类的生活习惯,而更希望其他监督能更多回归其在监督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发挥应有乃至更大的作用。
网络政治空间的三大特征
网络政治空间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在网络政治空间里,每一个参与的个体之间,其地位是平等的,都可以就自己关心的事务发表见解,不存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到处充斥着的等级分明式层级节制,只要符合法律许可,任何一个参与主体都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即使他所关心的事务与自身利益无关。二是政治活动的开放性。网络不设防,是网络政治活动开放性的最好体现,它不仅表现在参与网络政治活动的主体可以不分男女老幼,并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而且还表现在探讨主题的多样性、随机性与多变性等。三是实现方式的互动性。在网络政治空间,信息传递即时交互且高度共享。每一个参与主体都可就共同关心的事务相互探讨,既可凝聚共识,又可大异其趣,既可共同行动,又可各自单飞,既可持久关注,又可过后即忘。
网络政治空间的独特优势
虚拟网络政治空间里新型公民政治参与方式的出现,弥补了现实政治生活中公民政治参与方式的不足,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减少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时间和金钱乃至知识成本,拓宽了政治参与方式的新渠道,实现了利益主体之间的快速连接和沟通,不仅有利于提升网络政治空间里政治参与的有效性,而且有利于促进现实政治生活借助网络政治这一独特平台而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度的发展,进而深化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和内容。
如何走出网络民主的初级阶段
从这些问题出发,中国的网络民主事业不过刚刚有了一个好的开端而已。作为民主形式的一种,网络民主在中国的民主事业中已经“出席”了,这当然是进步的表现。作为代议制民主国家,网络议政平台的搭建可以为中国社会各界提供一个新的议政渠道。但民主从来不是完美的,它只是迄今为止最不坏的形式,目前发现的最好的形式。因此,即便对于网络民主本身而言,也还需要不断地修正,警惕民主的走样,从而推动中国特色民主事业的发展。
网络表达未必就是网络民主
网络表达,或许可以说是民主表达的一个路径,但距离“新通道”的愿景,可能还有一段距离。因为,民主不仅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放眼历史,无论是战争中的边区“豆选”,还是现如今的村干部“海选”,与其说是民主的中国化解读,毋宁说是民主的中国式的因地制宜。网络表达,也概莫能外。和把国民素质和民主建设挂钩的想法一样,把网络民主等同于网络表达,不过是“技术派”的一厢情愿。(根据人民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