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不要一头热


        眼下,作为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举措,国家出台了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市长陈云贤则提出了将下乡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以陶瓷、涂料为代表的建材产品以及家具、纺织服装等产品的方案。

采取积极的鼓励扶持政策,促进工业品下乡,无疑有利于满足农村的生产生活需求,有效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并进而达到保增长的目的,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农产品进城,二者不可偏废,不能一头热。
第一,是贯彻落实“三农”政策的要求。近年来,国家一直把“三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的“三农”投入就达到7161亿元。但如果不解决好农民群众的卖难问题,即使农业增产了,也未必能够实现农民增收。打造农产品进城绿色通道,让农产品不仅卖得出去,而且能卖上好价钱,才能让国家的好政策转化为看得见的实惠
第二,是应对危机确保农村稳定的要求。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农村的冲击同样不能忽视,一方面,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困难加大;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大量农民工面临就业难题,使得农民收入增长空间大幅度萎缩,这些都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搞好农产品进城,是实现农民保收入、农业保发展、农村保稳定的现实选择。
第三,是有效组织工业品下乡的要求。工业品下乡能否成功推进,国家财政补贴政策的积极作用固然不容低估,同时更离不开农村购买力这个根本前提。多途径、多措施促进农产品进城,尽可能让农产品从实物转变成现金,才能有效增强农民的现实购买力,进而才能让农村群众有消费能力对工业品下乡作出积极的呼应。
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各地应该多方面着手,采取扎实有力的措施,为农产品进城打开方便之门。
一要增网点、拓渠道。正如全国人大代表顾双燕所调查,因为网点不足,渠道不畅,造成农产品卖难,使得国家给予的补贴、优惠政策不能真正到达农民手中,这类现象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必须采取扎实的措施加以改进。
二要降门槛、给政策。但农产品生产分散,规模较小,利润偏低,相关部门应当充分考虑、照顾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在质量检测、商标注册等方面尽可能减、免费用,搞好服务,为更多绿色、安全的农产品进超市、上餐桌提供便利。
三要多扶持、少限制。地方政府、交通、城管部门对进城摆摊设点的农民,既要管理更要扶持,而不能一味地赶、卡、压。合理规划市场布局,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市场空间,坚决杜绝乱取缔、乱收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