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瓢泉与阳原山
邱艺涵
“鹅湖一古迹,期思一瓢泉,前后锅两口,油盐罐相连”。我早就听说过这句俗语,却没有真正见识过瓢泉。这次,殷老师带领着我们小组七名同学去游览瓢泉和辛弃疾墓地。等人到齐后,我们就高高兴兴地乘车去永平了。
在车上,我仔细地欣赏着一路的美景:桃花姑娘身着粉色裙子在林子里翩翩起舞;油菜姑娘也不甘示弱,一阵风吹来,她们随风摇摆,漾起了一片金色的海洋;而纤弱的梨花姑娘悠闲在树枝上地躺着,享受太阳浴……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瓢泉——辛弃疾隐居了十余年的地方。我们三步并作两步跑到瓢泉旁,这才使我亲身体会到了《铅山县志》里的一句话:“其一规圆如臼,其一直规如瓢”。我想“瓢泉”的名字就是由它的形状而得来的吧。看到白发苍苍的刘爷爷情不自禁地俯身清理泉边的枯叶,我们也捡起地上的树枝,动手把泉底里的青苔挑上来。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瓢泉的水变得更清了,难怪八百年前,先生饮罢,绕齿冰霜,满怀芳乳了。于是,我们又乘车赶往阳原山,拜祭辛弃疾的墓。
车开到半山腰,我们就下了车,啊!阳原山虽然没有鹅湖山巍然雄姿,但是它“云来鸟去,涧红山绿”自有一种柔和之美,刘爷爷告诉我们:“它由连续的三座小山组成,形状酷似蝙蝠,中间一座为蝙蝠的‘躯干’,左右两座就像蝙蝠的‘翅膀’”。我听后,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就跑到辛弃疾的墓前,只见它高约2.5米,圆形,直径约2.5米,坟墓后面及左右围以坟柜,后面坟柜正中最高处大约4米。墓前的左右两旁各立有一根水泥柱,它上面刻了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的一副对联,上联是:“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是:“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看着看着,一股敬佩之情就从我心中油然而生。
午饭后,我们离开永平恋恋不舍地回学校了,但辛弃疾的那种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