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区域布局
(一)区域布局原则
一是资源优势。具有优良的饲草资源,拥有一定数量的草原、草山草坡,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资源载畜量较低,具有发展潜力。二是产业优势。肉羊产业基础较好,种群结构合理,肉羊存栏量35万只以上。具有良好的技术服务体系,拥有一定规模的屠宰与加工能力,市场运销条件较好。三是增长优势。肉羊养殖经济收益显著,农民养羊积极性较高,肉羊养殖增长较快,具有较强的综合生产能力。四是集中连片。养殖区域应集中连片,形成区域规模优势。
(二)区域划分
在上期规划的基础上,保留原有中原产区、西北产区和西南产区3个肉羊优势区域,增加中东部农牧交错带优势区域,包括内蒙古中东部、东北三省、山西和河北的部分养羊县。在分析近年来各地肉羊生产发展和资源利用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按照相对集中连片的要求,选定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3个优势县。本规划的肉羊优势县2007年羊肉产量15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0.8%。优势区域县选取结果见附表。
(三)各区特点与发展方向
1.中原肉羊优势区域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江苏和安徽7省共56个县(市、区、旗),其中河北南部6县,山西东部4县,山东11县,河南26县,湖北北部7县,江苏和安徽各1县。本区现有可开发利用草原草山草坡207万公顷,可利用秸秆总量达3715万吨,现利用率仅为31.5%;2007年本区肉羊存栏量3575万只,占优势区肉羊存栏总量的28.8%,羊肉产量58万吨,占30.4%,能繁母羊1486.2万只,占27.7%。本区肉羊养殖基础条件较好,发展农牧结合的肉羊产业仍有一定潜力。
主要特点:本区的黄淮山羊、小尾寒羊是我国著名的地方品种,利用波尔山羊或无角道赛特杂交改良当地绵山羊潜力较大。粮食等农副产品丰富,十分有利于肉羊精饲料补饲。肉羊加工企业较多,加工能力较强,且距南北各大城市消费市场较近,运销便捷。主要制约因素是肉羊的饲养、屠宰、加工与销售基本采用传统方式,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体系尚未建立,肉羊产品的档次普遍不高,羊肉加工企业较多,但规模较小且较分散。
区域定位:本区是肉羊生产和消费集中区域,重点发展秸秆舍饲肉羊业,主要向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城市市场提供优质羊肉产品。
主攻方向:加大地方优良品种保护,着重对黄淮山羊、小尾寒羊等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保持合理的种群规模。加大推广杂交改良、秸秆加精料补饲高效饲养技术,以舍饲半舍饲为主,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肉羊生产。大力推进三元种植结构,提高秸秆利用效率。整合现有加工企业,加大扶持大型羊肉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的力度,加强技术改造,创建中原优质肉羊品牌。
2.中东部农牧交错带肉羊优势区域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河北北部6省区的32个县市。本区现有可开发利用草原草山草坡143.
主要特点:本区粮食生产条件较好,精饲料和秸秆资源丰富。地方良种个体大,产肉多,品质好,引进夏洛莱、萨福克、道赛特和德国肉用美利奴等国外优良肉羊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后,生长速度加快,效果显著。羊肉加工能力较强,所产优质绵羊肉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存在的问题是气候寒冷,羊羔越冬困难,对棚圈建设的要求较高,缺乏专用肉羊饲料配方技术。
区域定位:以发展高档肉羊生产为主,除满足本区和周边市场需求之外,可向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出口。
主攻方向:加强良种肉羊推广,大力推广肉羊舍饲圈养和精饲料补饲增产配套技术,推广羔羊育肥技术,实现冬羔和早春羔秋季出栏,提高出栏率。推进肉羊生产标准化进程,建设高档肉羊生产基地,引导肉羊生产向饲养规模化、产品优质化、质量安全化、管理统一化的方向发展。
3.西北肉羊优势区域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新疆(含生产兵团)、甘肃、陕西、宁夏4省区44个县市。其中新疆(含生产兵团)22县,甘肃12县,陕西7县,宁夏3县。本区现有可开发利用草原草山草坡1309万公顷,可利用秸秆总量达1864万吨,利用率已达76.8%;2007年本区肉羊存栏量2715万只,占优势区肉羊存栏总量的21.9%,羊肉产量36.5万吨,占19.2%,能繁母羊1670万只,占29.7%。本区是我国传统肉羊产区,生态与资源负荷较大,不宜扩大养殖规模,重点提高个体生产能力。
主要特点:本区羊肉品质好,一些清真民族品牌享誉国内外市场,肥尾羊深受中东地区国家消费者喜爱。养羊历史悠久,肉羊产业基础较好,户均饲养规模较大。制约因素主要是气候寒冷,超载过牧,养羊设施落后、出栏率低。
区域定位:本区是传统肉羊生产区域,但不宜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要重点进行品种优化,发展无污染优质羊肉生产。羊肉生产应以清真产品为主体,在确保本区消费的前提下,以中东和西亚地区市场为主,提高羊肉出口量。
主攻方向:加大草场保护力度,确保草原生态所有改善。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人工草地,建立稳定的饲草料供给基地,积极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在不增加或适当减少饲养规模的基础上,加强棚圈建设,大力推广肉羊舍饲半舍饲技术,大幅度提高肉羊出栏率。培育肉羊加工龙头企业,创建民族特色和绿色有机知名品牌。
4.西南肉羊优势区域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四川、云南、湖南、重庆、贵州5省市21个县市。其中四川7县,云南2县,湖南5县, 重庆4县, 贵州3县。本区现有可开发利用草原草山草坡432万公顷,可利用秸秆总量达1051万吨,利用率仅为26.4%;2007年本区肉羊存栏量970.8万只,占全部优势区肉羊存栏总量的7.8%,羊肉产量15万吨,占7.9%,能繁母羊409.5万只,占7.6%。本区是我国新兴肉羊产区,基地县分布较散碎,肉羊养殖基数较小,草原草山草坡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肉羊生产潜力大。
主要特点:本区草山草坡面积大,地方优良品种较多,南江黄羊、马头山羊、建昌黑山羊等优良品系是杂交改良优秀母本,经改良后的地方山羊个体大,生长快,肉质好,市场反映良好。紧邻广东等消费水平较高的沿海市场,距港澳市场较近,出口活畜较为便利,市场条件优越。主要制约因素是草山草坡改良难度大,群体规模小,饲养分散,气候湿热,防疫难度大,基础设施差。
区域定位:以山羊养殖为主,在满足我国南方居民消费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东南亚和南亚羊肉市场。
主攻方向:加大保护地方优良品种力度,加快建设肉羊品种改良体系。加快草山草坡改良,充分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为肉羊养殖提供优质的饲草资源。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舍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做好肉羊疫病综合防治,提高规模化专业化程度。积极培育肉羊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加工产品质量控制,确保羊肉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