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平:一个人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


     3月18号,我们接待了一位女士的拜访。这位名叫雷平、年届六十的妇女,偶然间看到了我在硅谷期间的博客,发现我们在硅谷搭建的人脉网络是那么的熟悉,就像老朋友一样专门找到了我们。也正是因此,我们结识了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并从她身上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中美两国的历史。

雷平的家庭

     雷平的父亲方庆瑛,东北人,1908年生。九一八事变后,在“少帅”张学良的推荐下于黄埔军校十期毕业。后来做过统计室主任、人事处长,并曾任蒋介石的侍从官,抗战胜利后甚至还成为国民党接收东北的“接收大员”。但是由于其父亲看不惯国民党上下沆瀣一气的腐化堕落,并没有随同国民党一起败退台湾,而是和雷平女士的母亲一起留在了大陆。虽然是国民党军官出身,但是方先生为人正直,在西安事变时还和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建立了友谊,解放前就回到东北大学教书,还曾与学生一起参加反饥饿运动。因此解放后被组织安排从事文史资料的相关工作。雷平女士的母亲则是保育教育出身,解放后在国务院机关保育院工作。也因此,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共和国同龄人雷平女士对于北京更加熟悉和有感情。

雷平的经历

     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雷平远在美国的姐姐和国内取得了联系,找到了当时还是中学老师的雷平一家,并几经斡旋,帮助雷平办理了赴美移民的手续。1982年,雷平抵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何塞,也就是硅谷地区。雷平的姐夫曾经为英国皇家空军和美国空军服务。这时随着硅谷的迅速发展,AT&T太平洋公司正好大规模招募工程师,这也是雷平与硅谷结缘的开始。

     1980年代正是中美两国的蜜月期。这个时侯从美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唯一限制,是我国有限的外汇存底。但是仍有大量的政府官员、国企代表到硅谷参观、购买设备。而当时硅谷的留学生和熟悉大陆情况的华人很少。偶然间,雷平帮助了一些国内官员进行采购,发现当时非常需要她这样熟悉两国情况、英语流利的人来协助接待国内来访人员。这样,1984年,雷平开始注册她的公司,逐步从事接待、中介、洽谈、贸易业务。

     由于父亲和国民党颇有渊源,而这时硅谷大量的华人企业家都来自台湾,雷平建立了和硅谷早期创业者,包括李心培、臧大化等人的联系,并以此开展了不少业务。长袖善舞的她,甚至和圣塔克拉拉的县督察等本地官员进行合作,成为早期中国大陆背景的较为成功的企业家。而这个时候,包括陈宏在内的大陆留学生才刚刚开始创业,雷平不仅曾经赞助了不少留学生的活动,甚至直接为大陆留学生创业进行天使投资。陈宏创立GRIC互联网接入公司时,雷平就曾经投资了16万优先股。

     但是由于政治操弄,美国政府以雷平公司和中国政府的贸易触犯了美国的出口管制条例为由,在“李文和案”爆发前几年对其进行类似的司法迫害。雷平的事业因此遭受极大的打击,并于2004年回国照顾病危的父亲,过上了低调和平凡的生活。

雷平口中硅谷的发展

     雷平由于正好见证了硅谷从80年代初个人电脑诞生到本世纪初网络泡沫破灭这高潮迭起的一段岁月,可以讲出硅谷的很多事情。有很多事情虽然已经是众所周知,但是她讲起来却别有趣味。例如大家都知道,军火工业给硅谷早期带来了大量订单,支持硅谷的快速发展。但是硅谷受惠于美国国防的还不仅仅如此。从二战结束到越南战争,大量美国大兵、工兵通过旧金山、洛杉矶派往日本、韩国和越南,加州适宜的气候和勃勃的生机吸引了大量这些来自美国中部和东部的年轻人复员后定居。这些人当中,有相当多的无线电兵,成为了硅谷的早期重要移民。同时由于美国政府为退伍军人提供大学学费,这些落户在硅谷的毛头小子也被训练成了工程师、管理人员。而当时硅谷地区最大的雇主是NASA、洛克希德马丁以及斯坦福大学。雷平的姐姐一家也是这样在硅谷地区落户的。

     在硅谷形成的过程中,还形成了重要的创新文化,这种文化的代表是当地的酒吧(BAR)。当地的技术精英都有周末、晚上到酒吧聚会的习惯,在这里交流新的创新点子,无意中也在进行着头脑风暴和观点碰撞。硅谷创新力的重要来源是这些日常的周末聚会。甚至这样的传统延续到了今天:硅谷的各种聚会、发表会都有安排在周六下午的习惯。

     70年代以后,以台湾科技界为代表的华人在硅谷大量崛起。80年代后期,每个月,台湾驻硅谷地区的派出部门都会组织活动,创造机会让这些科技人员结识、交流创业心得。这些活动有效地弥补了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不足,搭建了人脉网络,为硅谷华人移民创业者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张学良的遗愿

     1993年,张学良获准离开台湾之后移居檀香山。由于和张学良颇有渊源,雷平女士一家和“少帅”一家过从甚密。临终前,张学良曾经向雷女士嘱托,他的遗愿是自己从事IT技术的孙子张居信能有机会在国内创业,在大陆为国家做一些事情。张居信先生曾获得西屋科学奖,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系,技术造诣颇深。但是几次回国都受到从上到下的热情接待,出席各种社会活动,反而无法开展实质性的创业洽谈活动。这是颇让人感到遗憾的。我们衷心地希望张居信先生能早日有机会完成张学良将军的遗愿,在中国这块大地上继续书写历史。


 

我的相关日志:

2009-03-23 | 三位创业者不同的生意经
2009-03-18 | 金融危机下硅谷中关村人脉结网之旅
2009-03-16 | 硅谷崛起与华人
2009-03-14 | 联通硅谷、光谷与台湾的光电铁娘子
2009-03-13 | 揭秘华人早期硅谷开拓史
2009-03-12 | 访手机导航第一人金海平
2009-03-11 | 访刚从中关村回到硅谷的三博士
2009-03-10 | 在硅谷讲中关村的故事
2009-03-09 | 访LEDENGIN创始人阎先涛
2009-03-08 | 访一生只在中关村和硅谷生活的谢青
2009-03-20 | 将中关村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