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踪 之 旅
谭霁露
铅山,因产铅而得名,这里产铅占全国的百分之五十,产铜百分之四十,产铁百分之六十。在县中心广场上有一尊辛弃疾的塑像,奇怪,辛弃疾不是山东济南人吗?为什么中心广场会立辛弃疾的塑像呢?顾珺涵、邱艺涵、程嘉慧、臧玥、熊翰卿、戴正汉和我成立了一个“寻踪辛弃疾,我为铅山自豪”的小组。
我们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辛弃疾,便去了辛弃疾八年退隐的瓢泉。一路上,金黄的油菜花开满了田野,仿佛一块无边无际的金色地毯。
来到稼轩乡,老师帮我们请了一位研究辛弃疾二十多年的刘爷爷,给我们讲解辛弃疾。
到了瓢泉,我发现瓢泉真的就像瓢勺一样,泉水清澈见底,里面有小鱼、小虾在追逐、嬉戏。尝一尝,又凉又甜。铅山俗话说:“鹅湖一古迹,期思一瓢泉,前后锅两口,油盐罐相连。”还真不错,两窟泉水是锅,旁边还有两个洞连在一起,是油罐盐罐。瓢泉真神奇!
后来,老师又带领我们来到了辛弃疾墓,我们七人每人都献上了花,以示敬意。辛弃疾墓整体是蝙蝠形,墓建修在永平陈家寨的阳原山上。围绕墓前的一块草坪,从通往墓地道路尽头,上越十九级台阶,即登上了墓坪。墓坪可容纳一百多人拜谒辛墓。青石墓碑的左右各立有水泥柱,水泥柱上镌刻了郭沫若同志为山东济南大明湖南岸辛弃疾纪念祠题的一幅对联,上联是:“铁板铜瑟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是:“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我现在知道为什么中心广场有辛弃疾的塑像了,因为辛弃疾已深深地留在了铅山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