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开源】原名“易经翻译”


在这之前,我为这项工作起了很多名字如下——

易经解析 易经释文 易经研究 易经解疑 易经翻译 易经译文

我曾经最喜欢《易经译文》这个词

因为“解析”“研究”“解疑”都未免做作

有一种故意装蒜的感觉,

我最开始读易经的时候就笑,这有啥子可解析的呢?原文已经再明白不过了

易经不需要你解析,只有那些没事瞎研究的人才用这个词

至于研究,也就更谈不上了,真读懂易经了,就明白了,易经完全是一部激发你无限遐想和自主智慧,

属于开启你的潜能的那类书,这种书只能悟、只能体会,焉能用“研究”一词,

解疑?易经看完了,看懂了,你豁然开朗乎,

会感慨为什么你早没读到?会明白自己的人生真是早就被易经预言了

那种几千年前就有大师理解你的感受,那是何等畅爽!

哪有疑惑哉?

所以,最终我使用了《开源》一词,和“译文”如出一辙

其实现代人读不懂《易经》那才是正常,读懂了就不正常了,

一个读文言文都困难的现代人,你让他读甲骨文,

你就知道,那不只是学习一门外文

只是人们眼睛看到的是方框字,就以为是中国字,而发生的误会

易经的原文不是用现代简化字写的,是甲骨文,甚至更早的象形文字
(到底是哪种文字,说实话,没有定论)

我的工作 就是用现代汉语 帮你把甲骨文的话翻译过来而已

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是并没有什么高深

与其说是学术,倒不如说是体力活,你只需要坐在那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

然后逐字逐句的翻译即可。

如果说唯一有点技术含量的就是,那就是保持原汁原味

是“意译”,而非“音译”(这是借用英语翻译的一种说法,)

别像翻译过来的某些世界名著一样,

人们只能读出故事情节,而故事的语气,还有特定的语法,都没有了

都失真了,比如说翻译的一些外国的诗歌,比如说普希金的,莎士比亚

人家有韵脚的,但是翻译的人不懂韵脚,只懂外文

所以翻译过来就完全狗屁不对马嘴

《易经翻译》的难点,不在于韵脚,而在于学识必须渊博

因为古代的大师基本上都是通才,属于百变金刚的那种人

其实神话小说描述的那些千变万化,只是形象的讲古代的高人什么都会的意思

既然《易经》是百科全书

所以,如果你仅仅是懂得语文这点知识,显然原作者的话你不可能懂

比如易经中明显的讲到历史、医学、战争(一场渡江战役)、兵法、婚姻制度、哲学、美学、文学理论、数学(尤其是几何和比例学)、农业、礼仪(祭祀)……

其中哲学、医学、兵法、数学等很多项都是非常专业的

有的是专门讲一个专业,有的是拿这个专业的一个词汇做比喻

比如说63卦,既济,拿商高宗一场对鬼方的渡江战役做比喻(商朝叫鬼方,周朝叫猃狁,汉朝叫匈奴,明白了?)

讲述了“既济”的哲学

也就是获得巨大成功后的处事哲学

哦,对了,我虽说《易经》是百科全书,但这句话是比喻,说他像百科全书尔

他本质上是哲学书,宗教书一类,数学书一类

数学是哲学的一部分,而哲学的极致,是宗教

至于百科全书,只能说,这是原作者为了能通俗的解释他的哲学而才用的方式

他给你抽象的讲取得巨大成功后的哲学,你很朦胧,也记不住

什么是巨大成功呢?那是什么时候呢,原来就是像“高宗伐鬼方”那类啊

作者用了一个历史事件举例子,于是乎读者明白了,就像现在讲清朝的故事一样,你们都明白,都觉得很近

如果抛却历史文字更迭的原因,

是个人,只要懂汉字,都能很明白的理解《易经》

这就是我把我的工作不叫“研究”“解析”“评议”的原因

用你研究吗?事实上最该做的,就是把原著者的本色尽可能的翻译过来就好。

我只是碰巧之前的学习恰好是属于杂学派

所以一下子竟碰巧看懂了

那是2004年的事,令我自己也着实震撼,后来阅读其他如王弼、陆九渊、孔子等人对易经的解释

才发现,原来我并没有什么出奇

这些前辈高人,早就是这个意思,他们在做着同样的事

回头我把相关文句找到,贴上来

不是他们的专业著述,是记载他们谈话的文章,忘了具体在那本书上看的

至于把《易经翻译》改称《易经开源》

完全是借鉴了计算机领域的一种叫法

我觉得,翻译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而目的就是开源

开源,就是说,郭某没做什么,只是把《周易》的源代码贴了出来而已

仅此而已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这有很大程度上是我十分厌恶那些依靠《易经研究》赚钱的书

本来什么工作都没做,在释文错误百出

还敢自称做了多年研究,研究,笑死人了

所以,我始终认为,真正做了伟大工作的,就是《周易》原作者一人尔

如果史料确凿,我认为,后世孔子、王弼二人也算是对《周易》有贡献的人

所谓的贡献,并不是他们又对《周易》做了什么改进,不是

而是他们坚持了《周易》原来的本色

坚持本色,就是后世最大的贡献。就像我记得有一个跨国公司,我不说他的名字(得罪人)

他对我一个朋友所在的传播公司大为不满,

他们叫嚣道:“我这几年,花了这麽多钱,可你给我们的还是只有这几页纸”

我朋友怒了,告诉他,“我们做的最有价值的工作,就是告诉你坚持这几页纸”

看看,坚持是价值。多么形象?另外,我后来听到达比斯和其他几家国际大传播公司也都发生过类似的事

这就叫英雄所见略同尔

我今天的工作,也就是告诉今天的人们,坚持咱们鼻祖级别的绝学

《周易》是绝学,老外读了,受启发发明了计算机

日本鬼子读了它,我忘了是哪家公司的老总了,三菱?还是本田?

事业失败,偶得易经,闭门阅读3年,复出后,神鬼莫测,从未败绩

……

如此事例,数不胜数,历史高人,无不精通

 那么,我们中国人的绝学,我们中国人理应是最佳受益者

但是今天的特殊情况的导致的

中国人反倒没有好好的研究,没有好好的学习老祖宗的绝学

继承经典,继往开来,是我的梦想,死也要达到的梦想,

世有三不朽,我没立言,但是我坚持这言,也能算半不朽了吧

我认为,这是有意义的事

话说的有点狠,但是我相信,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华儿女,谁不为中国文化的被埋没而痛心?

此痛卓绝,令辗转反侧。我希望我能做点什么。今天我就潜心的做点。

一天做一点,那就是很大的一点

就算我扳不倒大象,我也要锯掉他两颗门牙

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值得借鉴的,后来人是无数的。

高人在民间,网络有高人。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本共同的易经走到一起来,众人拾柴火焰高。

少些争辩,多些协作,少些空言式评论,少些一家之言,最好是你查证后的结果,

我自己悟来的我就说我是悟的

我翻译的我就说我翻译的

如果高人们有兴趣共同完成这项工作,我是十分的欢迎的

当年华人同心协力翻译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材,

今天如果本土高人协力翻译中国最伟大的《周易》

那将是何等的气魄?

何等的工程?

这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对书目《周易开源》的注解了

如果出书,就算是前言了,省事了

最后我得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郭旭于北京奥运媒体村2009-3-28

——————————————————————————————————————————————

并不是最终稿。就像写程序一样,我得反复修改很多次地。

易经确实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我平生最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几本书,

易经、毛选、孙子、三国,最先读的是孙子,最震撼的是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