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贷是经济衰退时的常态


自去年11月起,新增贷款数据成了唯一较为乐观的经济指标,今年1月份更是达到了天量的1.62万亿元,几乎占了全年新增贷款额度的三分之一,这主要“归功于”票据贴现业务的反常增长。

尽管现行的《贷款通则》将票据贴现视为一种贷款形式,但票据贴现和贷款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票据贴现的单笔金额不大,而且期限较短,一般为2-4个月,如果银行急需资金还可以向其他商业银行转贴现或央行再贴现,而贷款不仅期限较长而且到期前是无法收回的,票据贴现业务有利于增加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而且,票据贴现后,企业完全拥有了资金的使用权,不会受到贴现银行的任何限制,资金有可能绕过实体经济进入股市等虚拟经济领域。

央行和银监会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正在各地摸底调研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情况,而且央行还在上周通过发行央票和正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手段净回笼了1240亿元,尽管央行采用的28天和90天期正回购不会削弱商业银行年内的整体流动性,但某种程度上会抑制近期新增贷款的过度增长。预计2月份无论是新增贷款还是票据贴现业务都不会“再接再厉”,中金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也预计2月份新增贷款总额可能仅为3000—4000亿元。

目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已经十分充裕,截至2008年底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平均为5.11%,比上年末高1.81个百分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3.93%,股份制商业银行为5.73%,农村信用社为10.12%。而近期票据贴现业务的反常增长恰恰反映了银行由于对实体经济领域的“失望”使体系充裕的流动性无处“发泄”,这是一种惜贷情结,而不是放贷冲动。

事实上,“惜贷”是商业银行在经济衰退时的常态,不必大惊小怪,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时已经失去了作用。即使利率降至零,银行也无暇顾及风险极大的信贷扩张,而企业和公众则宁愿以货币的形式来持有其全部财富,而减少消费和投资,这一点在日本经济“失去的十年”中(1992-2001年)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最近的例子是,美国去年下半年以来一方面对部分银行实施国有化,希望通过“行政”的力量来增加银行放贷,一方面通过美联储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但“惜贷”现象并没有缓解。调查数据显示,在商业房地产贷款领域,约有80%的美国国内银行称,在过去三个月中收紧信贷标准,在消费信贷领域,接近60%的银行宣布已经收紧对信用卡和消费贷款的政策。

要跳出凯恩斯提出的“流动性陷阱”还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在货币政策基本失效的情况下,除非能够增加人们的通胀预期,让实际利率缩小,否则此时采取价格型的降息或者数量型的扩大货币供给都无济于事,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增加财政支出和减税都是可行的选择。

对于中国来说,4万亿的投资计划固然能够带动投资需求,进而消化企业的过剩产能,但会让延缓经济结构的调整,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激活消费内需,正如企业经营要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刺激国民经济也要激活消费者的最终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除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外,对企业和个人减税以及增加社会保障领域的支出也理应不可或缺。对比一下美国,奥巴马政府最近推出的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就包括了2860亿美元的对企业和个人的减税计划,预计95%的美国家庭将从此获利。

对于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不应该斤斤计较,即使2月份信贷增速明显下降也不应该过分悲观,央行也应继续采用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平滑银行体系流动性在月度之间的分布,以抑制一哄而上的为了完成政治任务的盲目信贷。要认识到惜贷是经济衰退时的常态,强行设定贷款目标拔苗助长,既会使刚刚走上正轨的商业银行左右为难,难免滋生票据贴现反常增长的怪现象,也会使央行在投放还是回收流动性的选择上来回摇摆,更会让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在行政指令和信贷配给的挤压下雪上加霜。

经济衰退时还是要依靠结构性的财政政策,而且,与其强迫银行放贷还不如降低民间金融的准入门槛、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和完善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机制以增加货币政策的市场化传导效果,因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3月3日发自上海证券报http://paper.cnstock.com/html/2009-03/03/content_673156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