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我来自天津工业大学,学工商管理,工商管理本身作为一个专业,由于它涉及面宽,实际并不专业,您怎样看待?
杨 总:工商管理专业是许多大学的一个热门专业,像有的大学过去把哲学系改了,改成工商管理专业。我讲这番话的意思是说工商管理专业如此盛行,是因为我们国家这个时代整个社会经济在发展,确实迫切需要大批的优秀工商管理人才,尽管目前工商管理学院办得很多,但是和现实生活需求相比,依然是满足不了。原因如下:
第一,我国的大学教育制度很难培养出来经世致用的人才。我曾经说过,全世界最刻苦学习的学生就是中国的学生,付出代价最大、最遭罪的家长就是中国学生的家长。当年我在报社的时候,就曾经主编过工商管理类的大学教材,全国几十所大学当时都用过我编的教材。我了解编教材的过程,就是现在开始召集编委讲大纲,最快也得在明年暑期这部教材才能出版,那就是说明年的学生能使用上,很多知识不仅滞后了一年,而且许多人把5年前、10年前,甚至20年前非常陈旧的东西都编在教材里了,这是教材的缺陷。
第二,和教材缺陷相关联的是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模块、知识模块。从高中生考大学,就要求学生选择专业,一个人从幼儿园开始,在重压下不停地考,考到高中,激烈的竞争,而后才能升上大学,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可什么是企业,什么是工商,什么是管理,和社会是什么关系,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大学生们一无所知。许多学生考大学选专业,仅仅是选择哪个好录取,根本不考虑兴趣是否和专业相和,85%以上的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并不是自己所选择的专业。
第三,就是大学生的实习,有的大学生到大四下半年才开始实习,实际这已经是在开始找工作了,因此,我在《大学宣言》中讲,高中生考入大学后不设专业,半年基础大课,文史哲政经,就是人文教育,加上军训,然后就实习半年,到银行、到企业、到政府部门等,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将来要过的生活、个人特长,然后再回到学校选择专业。热爱的未必做得好,但不热爱的肯定做不好,因为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毕生心血向着一个目标不停顿地付出、不停顿地努力,谁肯把这种不停顿地付出和努力给予一个根本陌生的、模棱两可的、似是而非的目标呢?不可能的。
社会迫切需要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尽管这个专业教育是不成功的。如果有志于在工商管理上能有所作为,首先,应该把工商管理者视为和那些优秀的公务员、总统至少是等值的,锁定这个终生事业目标后,不再动摇,然后再考虑自己的性格是否符合管理上的基本要求。因为自己的工作对象是人,不是物,不是办公文案,也不是生产线,自己管理的是人,如果感觉这方面有心理弱势、性格弱势,而自己又不想改,或者没有能力改,我建议就放弃。如果自己有很强的欲望,从小时就愿意管人,从幼儿园起就愿意管人,十几岁在家里就想当家长,那就选择管理。管理实际就是为别人操心、为别人服务。
其次,要使自己的知识面宽。管理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和学问,文史哲政经都应该懂,因为人是能动的,有思想的、有情感的,充满变化的,不是机械,不是车床,只懂相关的知识就行了。
第三,在工作岗位上,哪怕不能直接进入企业管理部门,也要努力争做小组长、小队长、经理助理,然后经理、总经理、总裁,要搞管理就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