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曾专文著述,阐述和评析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十年。本文主要对二战结束以来的世界社会主义第三个五十年进行一些回顾和评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和因殖民主义体系瓦解而被削弱的“帝国主义阵营”的严重对立;“两个阵营”瓦解后是美苏两个大国的长期对峙。冷战延续了四十几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不断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政策,同时始终不忘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则先后进行体制的改革和改良,同时以各种形式不遗余力地推进“世界革命”战略。这种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深刻影响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这个时期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突出特点,是社会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流派的多样化。除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社会民主党的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等三大主要流派外,还有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其中尤以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影响最大。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主线是改革,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符合时代新特点和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和新体制。在这个探索和改革过程中,最大的挫折是发生了苏东剧变,最突出的成果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力量和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也在扩大和增强。
一、20世纪50-80年代中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三大流派的发展
战后40年间,对整个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影响的是共产党(包括执政的和非执政的)的社会主义、亚非拉民族社会主义、西方民主社会主义三大流派的发展。
(一)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成就及非执政共产党人的探索。战后初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形势很好。其首要的标志是苏联和刚刚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等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巨大损失的苏联,1946年开始实行第四个五年计划。195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了1940年水平的72%,农业总产值恢复到接近战前水平。1949年苏联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增强了国防力量。1957年,苏联又成功地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在亚洲,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努力,就恢复了国民经济。1956年宣布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中国极其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朝鲜和越南人民,在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人民的援助下先后取得了抗美战争和抗法战争的伟大胜利,巩固了人民共和国。随后两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蒙古人民共和国于1945年l0月正式成为独立国家后,1948年至1957年先后实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接着又实行了三年计划(1958一1960年),使这个落后的畜牧业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59年,古巴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1975年12月,老挝人民在抗法反美斗争取得胜利。至此,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共有15个,其领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工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分别约占世界的2/5和1/3。
50—60年代,发生了两个重大事件: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秘密报告以及由此开始的中苏两党大论战。这两件事情从消极方面看是引起了混乱和分裂,从积极方面看则是促使各国共产党人探索自己的独立发展道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体制改革。70年代后期,以意共贝林格、法共马歇和西共卡里略为代表的西欧共产党领导人,根据欧洲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提出并倡导“欧洲共产主义”,力图走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1977年3月,法、意、西三国共产党发表联合声明,欧洲共产主义正式诞生。在此前后,法共提出来建立“法国色彩的社会主义”路线,放弃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概念;意共提出了既不同于社会民主主义、也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第三条道路”,提倡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反对共产党“一党专政”;西共提出“通过民主道路走向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欧共”的基本理论和路线,得到了欧洲其他国家共产党和欧洲以外一些国家共产党的赞成,这表明苏共曾坚持的国际共运一个领导中心、一个模式、一条道路的主张在很大范围内被否定了。虽然由于西欧社会结构的变化及西欧共产党理论和政策缺乏创新,其政治空间越来越窄,到了80年代后期,“欧共”从总体上已不存在了,但其提出的主要问题仍是西方国家共产党继续探索的主题。
(二)亚非拉民族社会主义的勃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社会主义获得重大胜利的同时,亚非拉100个左右的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了。一时间,整个世界借用《诗经》中所描绘的,是“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电闪雷鸣,地覆天翻。这应该视为世界近代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新兴独立国家中有一大批执政的民族主义政党,先后宣布奉行社会主义。战后至80年代初,宣布搞社会主义的亚非拉民族主义国家近50个,其中亚洲10个,非洲24个,拉丁美洲15个。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状况、思想文化和外来影响各不相同,亚非拉国家所主张的社会主义色调不一,类别繁多,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些共同点。在理论上的共同特征主要是:每一个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是多元的,是各种思想、主义、教义的“混合物”、“大杂烩”;以民族传统为其基础和核心;大多数社会主义流派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排斥、拒绝、甚至是公开反对的立场;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有的奉行“佛教社会主义”,有的强调“伊斯兰教是彻底的社会主义”,有的主张建立符合基督教教义的“共有社会”。
在实践上,这些国家掌权的主要是社会基础比较宽泛、成分复杂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政党或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军人集团;在政党制度上,有实行多党制的,但更多的是实行一党制,有的国家甚至禁止一切政党活动,实行军人独裁统治;在经济上,许多国家实行国有化、计划化、合作化,将它作为实行社会主义的主要措施。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新兴独立国家接连掀起两次国有化风潮,有的国家还禁止私有制。但不少国家,如印度、埃及实行的是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后的私有化和政治民主化浪潮冲击下,特别是在80年代后期苏东剧变的沉重打击下,亚非拉奉行社会主义的国家陷入了全面的危机之中。实行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政党有的下台,有的宣布放弃或被迫中止实行民族社会主义。
(三)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共产党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两股潮流气势磅礴向前发展的同时,西方民主社会主义在这个时期也有很大的发展,其力量和影响呈上升的趋势。1951年社会党国际成立时,有成员党34个,拥有党员978万余人,到1989年社会党国际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时,就有88个政党及组织参加,社会党国际党员总数超过2000万人。80年代中期,共有28个成员党在26个国家参政或执政。
社会民主党的主要舞台在欧洲,但随着第三世界的迅速崛起,社民党积极向亚非拉发展其组织,先后成立了亚洲社会党会议、亚洲太平洋社会党组织、社会党国际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委员会、非洲社会党国际等。
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及其发展进程,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演进和当代国际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各国社会民主党为改造资本主义制度、消除其弊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张和在其执政参政期间所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如扩大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强化广大民众的参与权、决策权,加强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减少分配不公现象,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增加社会福利,增加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等,对于改善资本主义制度下广大民众的生活,促进社会主义因素的形成和发展,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民主党在国际政策中奉行的和平、民主、公正、互助的原则,对于维护世界和平、改造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推动国际社会的进步,也有积极作用。
二、震憾世界、影响国际格局的两种改革开放及其经验教训
共产党是先进的政党。建设和维护其先进性,就是要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顺应本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反映本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对于战后执政的共产党来说,做到这两个“顺应”,实际上就是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问题。要不要改革开放,如何改革开放,决定着国家的发展和执政党的命运。苏东国家的改革及其剧变,中国、越南等国的改革开放及其大发展,说明这一点。
苏东剧变,是苏联模式的失败,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一次重大挫折,它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前苏东地区社会主义国家分裂成20多个以资本主义为取向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剩下中、越、老、朝、古五国。全世界除中国外的共产党人总数从4400万人减少到1995年的1100万人。不喜欢社会主义制度的西方某些人踌躇满志地断言:“20世纪将以社会主义的失败和资本主义的胜利而告终”,“2l世纪不会有社会主义的一席之地,世界将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然而,世界的变化并没有证实他们的预言。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的时候,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苏联从其发展的顶峰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在另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极左的路线和政策也走到了尽头。中国的改革是危难之中起步的,它是中国人民在中共领导下寻新路、求发展的一次壮举。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这时候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以勇于进取、敢于闯关的精神,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诗篇,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谷”中奏起了新的凯歌。
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苏东剧变、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转折时期,即在世纪之交,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在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条件下,世界各国社会主义摆脱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寻求适应时代新特点和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首先表现在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中,在理论和体制上向着新的社会主义模式转变。在社会主义国家以外的各个地区,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前苏东地区。在前苏联东欧地区最大、最有影响的共产党当属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俄共与苏共有同有异。在党的名称、指导思想、最终目标和组织原则方面,俄共基本上继承苏共的提法;但俄共总的说来已由一元主义转向多元主义,即在政治、思想、经济体制以及斗争手段方面,都承认多元化的现实。恢复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其政治目标。
在东欧剧变中,在各国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几乎都嬗变为社会民主党,丧失了执政地位。虽然在1993年以后的几年间,在波、匈、保、斯洛伐克、阿等国,这些由共产党改建而来的社会民主党、社会党一度大选中获胜,入主政府,但已是在多党议会民主制下由选举决定其地位的政党了。
东欧剧变以后,社会民主党成为社会主义流派中的重要力量。除了由共产党改建而来的社民党外,还有号称正宗的老社会民主党,即东欧剧变后回到国内、重新打出大旗的社会民主党,以及作为各国共产党反对党组建起来的新建社会民主党。这三类社会民主党之间以及它们与西欧、北欧社会民主党之间都是大同小异。
在东欧剧变过程中,也有一部分共产党人反对党的改名易帜,在波、匈、阿、保、斯洛伐克等国另行恢复和重建共产党。重建共产党一方面反对全盘否定过去几十年社会主义的成就,反对复辟资本主义,在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党的工人阶级性质方面坚持共产党的原则,另一方面又放弃提无产阶级专政、计划经济等概念。这些党积极参加本国的选举,但收效甚微,由于没有提出什么吸引人的纲领主张,发展缓慢,力量薄弱,短期内难有大的发展。
(二)亚非拉地区。在亚非拉地区,社会主义运动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一大批民族社会主义政党公开宣布放弃或被迫中止实行民族社会主义,原来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村社社会主义、宗教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等民族社会主义大多不复存在。二是许多民族社会主义政党转而信奉民主社会主义,使得民主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国家影响迅速扩大。据统计,到2006年,亚非拉地区共有社民党141个。三是共产党组织在受到很大的冲击后,已经趋于稳定。四是近年来拉美新兴左翼力量的崛起。以委内瑞拉查韦斯总统为代表的“激进左翼”,鲜明地打出了“21世纪社会主义”和“印第安村社社会主义”的旗帜,试图在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一条具有本土特色、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道路,其前景如何尚待观察,但无疑也为民族社会主义运动增添了新的色彩。
(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西方,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运动变化的突出特点是共产党力量消退,社会民主党力量和影响加强。其突出表现是欧洲各国共产党中出现了放弃共产党名称和马列主义指导地位、共产主义理想,或改名或解散的浪潮。意共等欧洲共产党的“社会民主党化”,大大削弱了共产党在西方的影响。但是也有一批共产党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主义大目标。不仅法共、西共、葡共、希共、奥共、挪共、瑞士共等十几个党顶住了压力,坚持共产党的宗旨和名称,巩固自己的阵地,而且在有些共产党已改名易帜的国家,还相继出现了重建的共产党组织。上述这些党,在坚持共产党宗旨的同时,对党的理论和社会主义道路,也努力进行新的探索。在新的探索中,最有影响的是法共近10年来提出的“超越资本主义”的“新共产主义”理论。这个理论主张对资本主义实行结构性的变革过渡到“新共产主义”社会。
当西方共产党力量和影响减弱的时候,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流派的势力和影响却在增强。目前,社会党国际就有各类成员党160多个,党员约4000万,其成员在50多个国家执政或参政。这三个数字均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增长1倍多。这种发展是在西欧社会党不断反思和改革的推动下发生的。这个理论反思和政策调整的代表性口号,就是英国工党提出的“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的核心内容是主张在老左派的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右派的新自由主义之间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借鉴新自由主义的某些理念和政策,实现社会民主主义在新时代的复兴。
50年来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如果我们改变只用苏联模式作为观察和衡量运动形势的标尺的话就可以看到——是社会主义理论、思潮、流派百态纷呈的50年,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不断改革中向深度和广度拓进的50年,是社会主义者进一步自觉地把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同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结合起来,走在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50年。(黄宗良/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