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珉按:从评论文章中吸取知识营养是我上网九年来最大的收获。在评论文章中,最珍贵的是批评文章,当时看了不舒服,但数月或数年之后细读,常常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为便于集中浏览、温故纠错、增进交流,特开设他山之石-网友批评(转帖)专栏,存放已拜读的评论文章。(陈嘉珉/2009-3-30)
价值中国网 > 职业日志 > 商业 > 文化/教育 >
张辋牖:解读陈嘉珉的“折腾理论”(一)
http://www.chinavalue.net/Blog/BlogThread.aspx?EntryId=131256
作者:张辋牖 (原创) 2009-3-1 14:22
关键字:折腾
[折腾理论不完全是错的] 一个人,很抑郁,很无聊,一天突然读到有关折腾的理论。读完后,他觉得可以不用心理医生来治疗抑郁了。一篇文章就可以了。或者说,一个理论就可以了。
然后,他认识了“价值中国”,然后,他想到了说话。
他想到的第一个话题是:折腾理念可以对治厌世症。
为什么世上有那么多人自杀,一年中,全世界自杀的人数是上百万人。世界上有顶尖的科学家在研究。我觉得,如果对那些自杀者讲讲折腾理论,可能比所有的心理治疗还要管事。
读了折腾理论,你会觉得有听了真话的快感。不是套话,不是别人理论的堆砌。不能说没有一点引用,但全新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然后知道有很多人在批评他。还很火热。批评的人也没有错。因为他就是那么想的,他就是那么活的,他就是那么做的。
虽然也许,批评他的人也承认他的观点有正确的成分。但他的思想模式让他不得不舞枪弄棒。如果换在以前,我也会狠狠地批评他的——他这说法太让人难以接受了。这么想还了得,这不是说世界上的一切就都没有意义了吗?
意义,是很多人活着的理由。也是很多人活着的精神支柱。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只管使劲地批评,我这里说说这个理论正确的地方。
不过,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攻击所有理念的“矛”——世上没有绝对的东西。没有绝对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当然,也没有绝对正确的。所以,我这第一篇的题目就用了“折腾理论不完全是错的”。
[自杀现象知多少] 全世界每年有多少人自杀。我记得十多年前看过一本书,里面好像是25万。可是现在的统计数字是:超过100万。国际上有个“国际预防自杀协会”,这个协会主席有一番话是这样说的:“尽管战争、恐怖主义及谋杀造成的死亡事件常常占据报纸头条,但每年死于自杀的人超过了所有这些死亡人数,却几乎得不到任何关注。 ”并且进一步说:“全世界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超过了100万,比死于战争、恐怖袭击及谋杀的人还多。也就是说,自杀者多于他杀者。”
很多年前看到这些自杀的报道时,就想:这些人真是无聊的很,他怎么就想到了自杀呢?好好的人,没有人杀他,他却自己了断了自己的生命。我把这些想法说给身边的人听,他们说:“那些人有病!”我也以为这些事离我们很远。直到有一天,一个同学给我说,他有一个初中同学自杀了。在自杀前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这世上有谁真正关心他呢?他如果死了,就是再悲伤的人,也就哭那么一会儿,以后该吃吃,该喝喝。这句话让人毛骨悚然。再后来,有一个同学给我发邮件说:他想自杀,不过还没想好。我就想,老祖宗留下一句“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以为这句话就能治疗自杀的念头了。再再后来,他突然给我说,他不想死了,他觉得活着很有意思,因为他看了一篇文章,是价值中国网上的一篇,有关折腾理论的。
当时我还在想怎样帮他医治呢,怎么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帮他呢!
很早就想过,人为什么要自杀呢?有一本书,专门讲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理论,我们国家也有自己的观点。比如:自杀是全世界的一种流行病,在年轻人中尤为突出。数据显示,每年全世界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每40秒就有一个人自杀身亡。中国每年约 28.6万人自杀,大约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
自杀未遂的就更多了。2006年5月,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广州、北京、上海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4 的被访者曾有过自杀念头。
[折腾理论可以对治自杀念头] 自杀的原因有很多,有一个就是“理想的破灭”。或者说,他以前把世界想得太美好了,当现实不如意时,他就选择了离去。当着做有人说;“那是懦弱!”可世界卫生组织不这么看,面对日益严峻的自杀问题,从2003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决定把每年的9月10日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希望通过设定这样一个日子引发公众对自杀问题的关注。
早就有很多的心理学家投入到救治的队伍中,可是折腾理论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你不必去想方设法让那些人改正自己的观念,让他们再次面对人群时不失望,让他们有“理性的回归”。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心理学家提出疑问:是那些自杀的人心理不健康呢,还是我们这些人的心里有问题?现在,折腾理论就告诉那些人,不要再执着于谁对谁错的争论了,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本来就是折腾!作者直接说:“如果你有耐心把这封长信读完,并能理解和践行我的人生理论,相信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你久治不愈的痛苦心情。”并说“折腾(无论成功与失败)是世俗人生唯一的内容和意义所在”。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文章中提出的超人说法(这也可能是这个说法超过了笔者的心理观点),可是其他的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自杀的人一定是痛苦的,如果他很快乐,他还会选择离去吗?痛苦也是小痛苦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但,如果你把这些小痛苦能自行消化的话,就不会积攒起来。所以说,当你不再执着自己的“理想与意义”,而是看一看世界是怎么运转的,你就不会沉溺于自我的想象中不可自拔。
把痛苦的念头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还会因为痛苦的无法排解而产生轻生的念头吗?
价值中国网 > 职业日志 > 商业 > 文化/教育 >
张辋牖:解读陈嘉珉的“折腾理论”(二)
http://www.chinavalue.net/Blog/BlogThread.aspx?EntryID=132680
作者:张辋牖 (原创) 2009-3-4 23:56
关键字:折腾
[为什么折腾的人容易成功] 联想总裁柳传志有一句话:折腾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而在生活中,爱折腾的人,也是容易坐上高位的人,也是容易发财的人。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生活的特征说起。什么是生活?为什么说生活是丰富多彩,多彩多姿呢?因为生活的本质就是“意外”。生活好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你要什么,它就偏不给你什么。生活就是让你的如意算盘处处落空。生活就是让你觉得事事不如意——所以人们才常常写出祝福的语句:事事如意,万事如意等等。那真的是祝福,而不是生活。如意的事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间的生活——古人早就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就说: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如意的事能不能说出来呢?现在心理学老是说,说出来就舒服了。事实上,生活又会教会你,有时连说都不能说。你做不到,说说总可以吧。也不行。所以古人又说:可与人言无二三。
这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可谓道出了生活的真谛!
既然生活这样,你想做第一件事时,确实是很难成功的。第二件,第三件,以至于若干件,可能都是失败。如果这时你心灰意懒,当然你就不能做成任何事。可是,有些人,喜欢折腾的人,这个不行做那个,这个不成做那个。终于一天,他做成了。所以,折腾的人容易成功。
作者有一句话“如果你害怕和厌弃折腾,那就只能过一种单调乏味、苍白无力而令人不齿的生活。”除了最后一个词“令人不齿”笔者不能接受外——还可能是超越笔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前边两句说的很震动人心:单调乏味、苍白无力。是啊,如果,你不主动折腾,那么一两次的不如意就让你放弃以后的尝试,你当然不会成功,而且没有一点意思(至少在大部分的人是这样认为的)。
折腾理论给我们解释了另一种生活现象:喜欢一帆风顺的人,将可能是一事无成的人。因为生活不让你做一次就成功,不让你要啥有啥,想啥来啥,你做一次不成功,就放弃,当然是一事无成。曾国藩是深谙此道的。所以,他在与太平天国作战时,除了一次让人怀疑地跳河自杀的真伪以外,其余做的就是反复一件事:不停地招兵买马,不停地攻击,不停地攻打!廉颇也是深谙此道的人,他知道秦兵反复折腾的公式,就故意不出击来利用对手急于折腾的心理反复折腾对手,等对手折腾累了,可能再打,也可能他们就自动回去了。可惜赵王不懂。
[折腾的最基本模式] 我认为应该是两个:一个是打一巴掌给一个甜枣;第二个是:吵架——和好。特别是第二个,主要用在恋人与夫妻之间。作者说:“这部杰出的作品(指《红楼梦》)告诉我们,要得人生和爱情的丰富多彩、刻骨铭心,就不能畏惧折腾、讨厌折腾,而要勇敢地面对折腾并积极投入到折腾中去。”也是,你看凡是让读者如痴如醉地着迷的爱情小说,无不是有着反复误解与争吵,再由争吵到和好。这个过程越曲折,其感情就越深入人心。试想如果贾宝玉一见了林黛玉,就说“我爱你”,然后家里也同意,给两人把婚事办了,那可能就没有这本书了,抑或两人反而会弄出婚外情之类的折腾来。第一个方法是现在的经理用在管理下属的身上。清乾隆也常用的,他常常将一个官员突然降职,然后不久又起用,但这个官员在以后上的折子上必须注明自己以前是由什么官被降到什么官,并且写上罪臣之类,让这个官员永远对他感恩戴德!如果你一直让他升,他就会得意忘形,自高自大,不知天高地厚了。这就是折腾在皇家驾驭大臣的权术方面的应用。
京ICP证041343号 网监备案1101050605号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价值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