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方法的再认识


关于系统方法的再认识

2009-3-5

中共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是统筹,这就使得学习和认识统筹成为学习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问题。

要认识统筹科学,就要从统筹理论与系统方法的区别来认识。若要认识统筹理论,首先要正确地认识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优化方法,它追求极值和优化过程。在工业化时期和工程建设中,它的优化作用非常突出,近现代重大的科技成果和经济成就,都与系统方法的应用分不开。今后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系统方法的作用会更大的发挥。但是,在信息化时代,在人的认识和科学技术更高发展的今天,它的局限性也越来越突出的表现出来,若没有新的理论知识和新的科学方法对它的指导,它的功能和优势很难产生正确地作用,反而会发挥副作用。这从它自身的特点可以看出来:

第一,      系统方法应用的范围是确定的、稳定的和相对平衡的。它必须在边界范围很清晰的领域中使用。这也就是说,它仅在确定的范围内使用,是在确定可能性之后才可以使用的方法。若没有确定性或难以确定可能性或者存在几种可能性时,就不能使用系统方法。目前人们都知道在股市中难以使用系统方法,这是因为股市变化有许多种可能,即使是完全正常的信息,也会有完全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就如同军事作战,先要花费较大的力量解决不确定问题,然后才能在确定的范围和条件下开展战役和战术。这是由于多种可能性会产生相干性和变异性,系统方法就无法使用。

第二,      系统方法应用的前提是目标确定。如果工作的目标不确定或总是变化,就难以依照它去选取优化方法,争取最大值。实践的目标是由主观的目的和实践的客观条件统一决定的。主观的目的会随实践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以此调整目标。实践的条件也会随主观的目的改变而重新安排,不是一成不变的。系统方法对于不断调整的目标,则难以适应。所以经常可以看到,系统方法使用时经常是或者要把主观目的性因素抽象去,或者把实践的条件抽象去。这就使得系统方法难以适应复杂的情况,难以适应不断调整目标的情况。如战争条件。                                      

第三,      系统方法基本是可控性方法,不断量化是其特点。若方法不可控,不可量化,就不可以比较和达到预期的极值。 即使有一些方法暂时难以可控,也要使它在可控的范围内,以便随时转变成可控的。所以使用系统方法时,常常要假设一些条件,或省略一些因素不计,这是为了取消或减少可变因素。没有量化就不能最终的有效可控,同时量化势必减少更多的参数。因此量化要服从可控的要求。当前,创新和发展系统方法也主要是针对一定范围和程度的不可控的问题,比如软系统工程即是使之增加适应性。在企业管理中要求提高执行力,实际上是精确量化可控性。这在大规模的企业中易于实行,但是在科技性的中小企业难以实行。

第四,      系统方法所针对的对象是基本不变的,即对象的性质和形态基本定型。因为对象的性质和形态的演化和变革会使目的和环境都发生改变,方法也就失去针对性。可是实际生活中,许多事情常会因为不平衡发生自组织变化,发生形态和性质的变化,这就使得系统方法应用失去针对性和难以取得极值,难以有连续性。比如企业并购后或实行某种机制后,会发生内在的性质变化,或一些原来行之有效的制度要改变了,这时原来使用的系统方法就不灵了。

第五,    系统方法的应用,对于时间的不可逆性很敏感。假设时间是可逆的,对象和方法的对应关系就可以是确定的和稳定的。在实行某项政策或措施时,系统方法要求有可逆性的条件,不能够有很强的有序约束。要避免在实行一项政策或措施过程中,对象会发生的不可逆变化,会产生新的规律,新的问题。比如在抢险救灾中,时间的延搁就会使得人的生命不可挽回的终止。比如,用无期限的约定承担确定期限的项目,等等。所以应用系统方法要求是可逆的条件。

第六 、系统方法的应用,是把诸多矛盾通过一步一步的减化和简化,逐步使对象成为二元相对要素,并具有直接因果关系,这样才有可能通过可控来实现目标和措施的优化选择。而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内部多种要素互为前提互相作用,若减去某些要素必然使余下的要素发生性质变化。面对三元相容的要素或更多的要素共同相互作用、而且不可以简化,难以确定要素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时,系统方法就成为不可控的,优化也就不可实现。信息化使得各种要素互相作用,互为前提的情况大大增加,系统方法受到挑战。因此有人提出软系统科学。但是,系统科学若不是以追求极值和最大化,就不是系统科学和系统方法了。科学只服从于客观规律,不依附任何人,因为科学是追求唯一性的过程。比如,杭州市政府提出关于改善交通的建议,要求市民回答的是二元问题,即汽车优先还是行人优先。这是一个二元选择问题,但是,交通问题很复杂,是多元要素的,即不可以简化要素称为二元要素的,也就不可以用选择方法来解决。应用系统方法以化减矛盾,有可能改变事情的性质,从而造成“南辕北辙”。

第七、系统方法是大工业时期的产物,它注重逻辑性,有较强的硬结构性特点,更适宜于解决工程化问题。对于对象的自组织转化性特点难以有较强作用。如对于企业联盟组织。

第八、系统方法的应用是外在于对象的,不是由对象的特殊性和规律性自生的。要使之适用于对象及其可变性,必须先予它自身以改造和调整制裁,要选用对象的某些特质作为条件来调整系统方法,才可以使用系统方法。

总之,系统方法虽然在相对稳定不变的较单纯的条件下可以取得突出的成效和优化作用,但在当代的社会实践中,它的直接应用条件较少,而且随着信息化的实践发展,这种确定条件的直接存在会越来越有限,而不确定的情况随同解决方法而产生不对称不可逆变化的情况越来越多,系统方法的单一直接作用就越来越局限。因此要有新的方法产生以适应条件变化,并指导和组织系统方法的应用。这种方法即统筹。统筹作为指导和组织各种系统方法以适应环境和条件,统筹成为一种方法论,已经不是一般的操作方法。目前许多人以为“运筹学”就是“统筹学”,或者以为统筹是一种具体的操作方法,把统筹与系统方法混同了,这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