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愁诗人的杰作
——汪文勤诗《洛夫扫雪》评析
林童
我这次向大家推荐的是出生于新疆,加拿大公民,却长期住在北京的女诗人——汪文勤。
这里的“新”有这几层意思。一是表明我的研究视野,并不局限在安琪、远村、黄礼孩所主编的《中间代诗全集》,任何选本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都会有其局限性,我愿意把阅读范围扩大化;二是我们对以余光中为代表的老一代乡愁诗人已经耳闻目睹,他的诗歌更是被选入了中学语文教科书,成为了标志。但我不是很喜欢余光中的乡愁诗,因为我觉得他的诗常常是情感大于情感对象,有一种过了的感觉。在20世纪50年代与余光中论战的洛夫,在移居加拿大后,以“二度流放”自居,以老当益当之态,作三千行《漂木》,打破了中国现当代诗人“青春写作”的宿命。虽然不能说洛夫也是乡愁诗人,但汪文勤这首诗却与洛夫相关,汪文勤的确称得上新乡愁诗人的杰出代表。
还有一点,当2003年底我们以很巧合的方式认识之后,又巧合地发现:汪文勤在1996年的诗集《汪文勤诗选》与我1999年的诗集《美之殇》,都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而且责任编辑都是华沙。她是虔诚的基督徒,这部诗集的主题就是爱,包括神之爱、人之爱,以及自然之爱。因此,爱与乡愁,构成了汪文勤诗歌最重要的特征。在一个复制成风尚的时代,具有自己写作特征的诗人,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大凡写诗者,很难不写到雪的,如何写出与众不同的雪,将成为考验诗人构思的试金石。我们就不能不说汪文勤的《洛夫扫雪》在构思上的新异奇特之处。在现实生活中,洛夫扫雪应是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事,不可能构成诗歌事件。但在汪文勤的笔下,这不仅构成了诗歌事件,而且借扫雪表达了洛夫的漂泊之感,这又未必不是汪文勤的乡愁呢?同为汉语写作的两个诗人,虽然生活的背景与年龄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在乡愁的语境里找到了共鸣的对象。
洛夫与苏武有何共同之处呢?当年苏武出使匈奴,被迫在北海牧羊的故事,不说是家喻户晓,但有文化的人,如果不知道,肯定只能算认识字而已。虽说洛夫的“二度流放”是自愿的,但也是到了与自己的语境完全陌生的国家,我想,洛夫会有身同感受的情绪。这种联想让这首诗具有了更为优异的品质与张力,时空的交错增加了文化品味:
扫出青草
苏武便来牧羊
一曲未尽
却是两行热泪
欲零还往
在用典方面,汪文勤并没有就此打住,反在第二节更加铺陈,因为,诗中所写到的“燕山如席/昆仑如剑/长白如絮/祁连如鹅毛”不仅仅是中国东西南北的自然之景,更是中国传统诗歌特有的意象与意境,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们传承着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窗口与传播载体。
如果汪文勤就此打住,那么这首诗的品格将大打折扣,因为这种铺陈并没有多大的新奇之处,在众多的诗歌里都能见到它们的影子,多多少少透露出文化遗民的腐朽气息。毕竟,我们不能再用走南闯北来形容洛夫的经历,同样也不能用它来指称汪文勤的经历,他们都同见过在国内无法见到的稀奇古怪的东西。所以,洛夫自会将身上的这种文化气息扫除的。第二节与第三节只有构成对比的时候,自然就会将小家子气一扫而光,便具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才真正开阔与大气。当然,这一节仍然在铺陈。既然洛夫要建立“流放美学”,就不可能“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了,所以他从燕山扫到洛基山下,“总不是家门之雪”。洛夫已越扫越远。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读《石室之死亡》时,看到的是一个愤激的洛夫,悲情的洛夫;读《漂木》,看到的却是从容的洛夫,自信的洛夫。当然,汪文勤是希望洛夫扫家门之雪的,年轻的她还有太多无法放下的重负,所以她在拿加大要产生浓浓的乡愁,不仅在北京扫雪,还扫阳光。
我感受到,扫雪的洛夫,既像精卫,也像西西弗斯:
只扫得扫帚成精
驮着诗魂
漫天飞舞
染白洛夫的双鬓
再也化不掉了
洛夫的双鬓是不是雪染白的,我不知道,但肯定与诗有关。我在北京见过洛夫两次,他已经是白头翁了。从大陆到台湾,从台湾到加拿大,诗歌,伴随了他一生。不论是青年,还是中年,更不要说老年,他都可称作中国诗人的一面旗帜。
杨然在《第三条道路100想》认为:“大家都知道苏武牧羊的故事,现在又增添了洛夫扫雪这一诗歌成语”,并认为“汪文勤的《韭菜盒子》同样绝妙。无论语感的流露、意境的渲染,还是字词的周密、情绪的细化,都处于汉语诗歌的纯而高的技巧之巅”,能够创造诗歌成语的诗人,肯定是杰出的。在她的新乡愁诗里,《老华侨》也具有同样品质。
附:
《洛夫扫雪》
汪文勤
扫出青草
苏武便来牧羊
一曲未尽
却是两行热泪
欲零还往
哪里才是洛夫
燕山如席
昆仑如剑
长白如絮
祁连如鹅毛
之雪
如玉如翠的峨眉之雪
洛夫扫啊
扫过无数的小岛
扫过冈底斯
扫过乞力马扎罗的雪
一路扫到洛基山下
总不是家门之雪
只扫得扫帚成精
驮着诗魂
漫天飞舞
染白洛夫的双鬓
再也化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