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世不私谢


 张安世不私谢

  张安世是酷吏张汤的儿子,在汉武、汉昭、汉宣三朝任职,可谓官运亨通也。这和他为官低调,如履薄冰,不结私党有关。

  到了汉宣帝一朝,张安世的官职就到了大司马,相当于后来的大元帅了。在朝廷有了话语权,提拔个人儿,是小菜一碟啦。虽然不是一言九鼎,也差不多是七鼎、八鼎了。每次朝廷提拔干部,常委会研究通过,就等待皇帝签署了,张安世就请假休息几天。等到官员的任职文件下达各部委办了,张安世装作很吃惊的样子:“啊哈,又有这么多的才俊栋梁补充到国家领导岗位上来了,我大汉真是后继有人啊!”别人都认为他不知道组织部任免事宜呢。

  当然,虽然这样低调,也还是走漏了风声。一个被提拔的干部从别的常委那儿知道了张安世为自己说了很多好话,就拎了两瓶茅台来感谢。张安世非常遗憾:这人怎么都这么俗呢!我为国家选拔人才,这是我的本职工作,要谢,你也得感谢国家,感谢皇帝,今后好好工作,报效国家才是,怎么能谢我呢?从此,就不再和这个干部有来往了。以前,他们是偶尔串门子、杀两盘的。

  还有一个年轻干部,工作能力强,也有比较突出的政绩,可是,不知道怎么的,就是没有得到重用。小年轻有点儿耐不住寂寞了,就找到张安世,希望他能够在皇上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张安世批评道:“年轻人,你有能力,皇帝自然是知道的,你怎么能够跑官呢?以后不要再这样了,你回去吧。”年轻人碰了一鼻子灰。可是,不久之后,这位“跑官”的干部就得到提拔了。

  张安世可以说是浩浩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例,一个标本,迄今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了。现在的干部队伍,都像黄埔军校似的,分第几期的;又像北京大学似的,分某某系的。于是,常常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边的常委会还没有散会,那边的干部就知道了任免的结果了(现在不是有手机嘛,上个厕所就把消息传出去了,比鸡毛信和消息树快多了)。如果是处罚性质的,当然是集体研究决定的,不关我事。如果是奖励和提拔性质的,即使当时自己是投了反对票,一旦表决通过,反对的立马又变成了赞成的,生怕失去一个邀功的机会,把一个正常的组织任命搞得乌烟瘴气。让升迁的干部,感恩戴德,八辈子也还不完,活着孝敬、死做牛马,从此就不是上下级关系了,而是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关系了。我也真要做一回九斤老太了:一代不如一代。(三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