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度小说质量报告


 严歌苓:《小姨多鹤》,作家出版社

  推荐人:李敬泽

  孤绝的、罪感的故事,读者变成胆战心惊的同谋。跨国、跨文化、跨战争与革命,这三个男女的命运证明人的相残,更艰难而雄辩地证明人的相亲。严歌苓在险而窄的刀锋上丰满、壮阔,但她缺乏耐心———这小说的结尾草率了。

 

  迟子建:《一坛猪油》,短篇,《西部华语文学》2008年5月号

  推荐人:洪治纲

  小说读起来有些芜杂之感,但读完之后方觉意味深广。作者通过一种从容不迫的叙述,演绎了数个人物绵延数十年的内心波折,其中既有物质匮乏时代的辛酸和无奈,又有底层家庭的自足和温暖;既有屠夫对“我”的关心和好感,又有崔大林的贪念和自责。它将传统的道德伦理埋藏在人物的内心深处,借助漫长的时光一步步地淘洗出来。在那里,一枚戒指是一颗真诚的心,也是一种道德的符号,它曲曲折折地勾连了“我”和几个家庭的关系,使叙述的枝蔓四通八达并且漫不经心。这是一种成熟作家举重若轻的魅力,显示了迟子建异常稳健的叙事能力。

 

  吴玄:《陌生人》,重庆出版社

  推荐人:孟繁华

  长篇小说《陌生人》可以看作是吴玄个人的精神自传,作为作家的吴玄有表达心理经验的特权。《陌生人》是何开来对信仰、意义、价值等“祛魅”之后的空中漂浮物,他不是入世而不得的落拓,不是因功名利禄失意的委顿,他是一个主动推卸任何社会角色的精神浪人。一个人连自我都陌生化了,还能够同什么建立起联系呢。社会价值观念是一个教化过程,也是一种认同关系,只有进入到这个文化同一性中,认同社会的意识形态,人才可以进入社会,才能够获得进入社会的“通行证”。何开来放弃了这个“通行证”,首先是他不能认同流行的价值观念。因此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更具“新精神贵族”式的小说。吴玄是将一种对生活、对世界的感受和玄思幻化成了小说,是用小说的方式在回答一个哲学问题,一个关于存在的问题,它是一个语言建构的乌托邦,一朵匿名开放在时代精神世界的“恶之花”。在这一点上,吴玄以“片面的深刻”洞穿了这个时代生活的部分本质。有思考能力的人,都不会怀疑自己与何开来精神状态的相似性,那里的生活图象我们不仅熟悉而且多有亲历。因此,何开来表现出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病症。如果从审美的意义上打量《陌生人》,它犹如风中残荷,带给我们的是颓唐之美,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苍茫、无奈和怅然的无尽诗意。我可以不夸张地说,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读到的最具震撼力的小说。

 

  毕飞宇:《推拿》,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人:晓华

  这是作者继《平原》之后的长篇新作,由农村而城市,由正常人而盲人,这一系列的大转移让人对其刮目相看。作者并不与文学史上的残疾美学传统相承续,也没有从正常人与残疾人对立的角度按精神分析的路数赋予多少哲学理念,更没有从伦理的角度去作廉价的怜悯,而是将这个黑暗的世界照亮,将他们作为正常人来描写,写出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一个没有被他者打扰的自在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爱与恨,喜悦与悲伤,温情与残忍。这是一次真正的平等的叙述,是一次没有黑暗同时也是没有光亮的叙述。这部作品在长篇艺术上的努力也值得称道,它首先使以时间为特征的长篇以空间的方式出现,画面、场景是它结构上的重要元素。没有什么中心的一以贯之的情节,人物的历史也极其有限,活动半径也不大,所有的故事就在那个推拿店,如同情景剧一般;在人物关系上它采取的是群像小说的处理方法,它写的不是哪个人,甚至不是哪几个人,而是一群人。于是,从人物个性的指认到人物塑造的方法,一系列的长篇小说人物美学都悄然发生了变化……

 

  邓一光:《我是我的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推荐人:施战军 

  《我是我的神》,篇幅长达890页,800多万字。读起来却让人不能释卷。从头至尾,没有相对薄弱的篇章,这只能说明体积与容量的相配。从内蕴上看,它无疑是分量极重的小说;但从叙述上看,它又是有着轻盈的飞翔能力的奇异的作品。它不是靠分量压制来强迫阅读,而是以特有性情的谐趣、充满感染力的细节、和弦般动人的叙事节奏尤其是深沉起伏的内心韵律,激发阅读的兴味,吸引阅读的耐心。

  有鲜明的历史标识,更有浓郁的人间烟火。小说对人物,既呈现了他们都怎样活着怎样死去的过程,又不避追问为什么会这样生和死的本质,这个追问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化了的。命运和性格导致了每个人人生关节和细节的不同,他们互相牵扯互相呼应,实现了现代战史及其当代生活史的无间融合。

  该书的出现,对于今天的创作而言,其意义不容低估。至少在军人小说、家族小说、成长小说、共和国史小说和“个人化”小说这几个方面标示了它文学成就的非同寻常,而把这些倾向性较强的方面杂糅为一个不可切分的整体,将正史与个性的关系处理得如此丝丝入扣天衣无缝的作品,在此之前,确乎未曾得见。我们只要提取其中一种特质,就可明证,《我是我的神》构成了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领域的制高点。因此,它是个性正史的长调,它是水火相容的杰作。

  写人而并不规避英雄,写日常生活而照样可以直面历史重大事件,写成长并不放任虚空想象让人物一味疯长……历史感和个性追求的完美洽合,铁硬汉子和脆弱男人的融二为一,这就是《我是我的神》稳健创造的经典品质。

 

  叶广芩:《豆汁记》,中篇,《十月》2008年第2期

  推荐人:邵燕君

  《豆汁记》不但是本年度最优秀的中短篇小说,也是几年来难得一见的最有韵味的小说,在"京味文学"的发展史上将占有重要地位。

  小说以一个文化遗迹式的人物莫姜(清末出宫宫女)坎坷多蹇又顺天知命的一生为主线,以豆汁儿、京戏《豆汁记》为贯穿性道具,将那种带有满族风味的、充满贵族气息的老北京文化表现得韵味十足。作为一篇典型的“京味小说”,《豆汁记》的文学意义不仅在于,老作家叶广芩以其丰厚的人生经验、炉火纯青的写作功夫把她熟知的文化真正写活写透,更在于她对这套文化符号背后价值观念的深切认同和现实提取,这主要是通过莫姜这个人物体现出来的。莫姜是一个彻底被传统礼教驯化了的人物,礼教戕害了她,又成就了她,在她的身上,美德与奴性浑然一体,既逆来顺受,又不卑不亢;既含辛茹苦,又温润如玉。她身份卑微,命运多舛,却怀有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令人敬重的君子之风: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显然,莫姜是一个被理想化了的人物,在她的身上,不仅寄托了作家的旧日情怀,也负载了其今日的价值取向,莫姜身上具有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逝去的。正是因为这种与现实潜在的对话关系,使作品超出了一般文化挽歌的范畴,虽然充满了怀旧气息,却毫不腐朽。可以说,在叶广芩笔下,“京味小说”终于走出了上个世纪80年代“文化热”、“寻根热”的阴影,也远离了90年代以来文化卖弄的商业气息,抵达了醇厚通透的精神境界,形成了自成一统的价值观念和美学风格。

 

  袁劲梅:《罗坎村》,中篇,《人民文学》2008年12期

  推荐人:张燕玲

  这是多年来少有的掩卷难已,令人回味反刍的小说。它简约。一个中篇,一个虐童案的故事,居然感性生趣地绕了地球半周,文思大开大阖,细节点石成金,视界高远旷达,内力阔大犀利,字字直指“中国人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要建立起一个罗坎村”。痛快淋漓,却令人低回自省:我们不也是罗坎人吗?

  于是,罗坎村多少有了“未庄”的意味。老邵失恋的故事,使美国的伊列湖也有了罗坎村的影子。于是,罗坎村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了。

  突然就想到海明威的“冰山说”。《罗坎村》令人体会到冰山之下的“雄伟壮观”,感受到冰山之下“八分之七”情感和思想的丰沛犀利、灵气与才气与书卷气,还有绵长宽阔的母性。

  这份简约的艺术,中国水墨画般地计白当黑,不要铺陈。作者跳跃着最大限度地调动着我们的经验,共同认知与呈示她的世界,共同创造她的《罗坎村》,共同调侃嘲笑周遭,尤其还自嘲自省,在女性写作普遍自恋的当下,袁劲梅的写作独树一帜。

 

  金仁顺:《春香》,长篇小说《收获》2008年3期

  推荐人:宗仁发

  可以说长篇小说《春香》是对朝鲜半岛的经典名著《春香传》所使用的题材的一次重构,作者试图由民间故事的起点出发,探寻出一条跳离俗套的人物轨迹。由春香的母亲香夫人所营造的香榭是一个女性掌控的自为的乌托邦世界,它虽然也和现实社会发生种种勾连,但恰是在这样的触碰中体现出这个由女性主宰的世界和由男性统治的既定秩序之间的深层冲突和对抗。如果说在春香和李梦龙身上原来故事的大团圆结局,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理想化寄托,那么,在金仁顺的《春香》中则是不再沉浸于那种经不住推敲的自欺欺人的幻界里,而是十分清醒甚至有些冷峻地面对爱情的不可靠性。更为复杂的是春香所面对的过程也是参与的过程,所放弃的一切也是要追求的一切。《春香》的蕴涵虽以书写爱情为主,但又不止于此。作者在呈现民间与主流、自由和规范、美和丑、欲望和压抑、事实与传播等诸层关系时,都是在纠缠不清的关节点上努力还原和叩问,不断重塑和厘清。这种创作形式也隐含着对文学和存在的关系的质疑。大胆地介入到《春香传》中寻求小说的突破口,在新的诠释中完成了超越和丰富,这远比一种独立的创作要艰难得多。

 

  网络代表:《藏地密码》(1-5),重庆出版社

  经济的强大不是真正的强大,文化的强大才能占领制高点。美国在向中国输出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哈利波特》的背后,输出的是美国文化。现在,随着中国的强大,我们也到了向全球输出中国文化的时候了。《藏地密码》将是我们“对美输出中国文化的超级航空母舰”。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第一次向全球强力输出自己的流行文化。

  《藏地密码》背后承载着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古老东方文化,西藏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焦点,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通过《藏地密码》,我们告诉世界,中国古老文化的真正魅力!

  《藏地密码》被誉为“一部关于西藏的百科全书式小说”,内容以追寻藏传佛教千年隐秘历史为线索,讲述了西藏这一千年来最隐秘的故事。截止到2008年12月14日,《藏1》《藏2》《藏3》《藏4》总销量已超过200万册,刚出版的《藏5》首印达到了50万册。北京读客图书有限公司策划总监刘按说,在未来3年内,随着《藏6》《藏7》《藏8》的出版,《藏地密码》系列的销量极有可能超过1000万册,成为近1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全球顶级中文畅销书。   

  《藏地密码》的韩国、越南、台湾版权都已卖出,对于欧美版权,也正在与企鹅、哈伯·柯林斯、兰登书屋等世界知名出版社洽谈中。超级畅销书《藏地密码》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向全球输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文化意义对西藏乃至整个中国都极其深远。

 

  鲁敏:《墙上的父亲》,中篇,《钟山》2008年 第1期

  推荐人:汪政 

  《墙上的父亲》继续了鲁敏擅长的俗世叙事,如何在日常生活的框架内将庸常人物的喜怒哀乐叙述得活色生香,在新写实之后,鲁敏作为70后的女作家,是烟火气最重也是最出色的一个。这个中篇的出色之处是那个挂在墙上的父亲。这个从生活现场退出却以“形象”的方式顽强地介入当下的人物,成为小说叙述意义生成的背景。“父亲”生前虽然一般甚至有些不堪,但是他却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存在,他不但是这个家庭如今状态生成与不断向前的第一动因,也成为抽掉生活之重的底板,他使可能的伤感与悲悯失去分量,使想象中的已成惯性的底层写作成为一次反讽。

 

  ■有争议小说

  阎连科:《风雅颂》,江苏人民出版社

  该书未出版之前,小说片段刚在杂志发表,在《羊城晚报》“花地版”进行连载,立刻有名校名师写批评文章加以抨击。有看过这部长篇的人说:“阎连科,你朝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光亮的脸上吐了一口恶痰,朝他们丑陋的裤裆狠命地踹了一脚。”《风雅颂》书稿也像赛场上的一只足球,在辗转经过六家出版社的倒脚之后,终于被江苏人民出版社踢进球门。书出版后,一篇文章《我烧了阎连科的<风雅颂>!》更掀起了对该书的愤怒。

  阎真:《因为女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6月,以“北京大学评刊组”与阎真本人在《羊城晚报》“花地·论坛”版展开了关于长篇小说《因为女人》的争鸣文章,并在读者中有影响。阎真的《因为女人》以其对当代社会女性问题的深切书写和痛切陈说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然而,其明显站在女性一边的性别立场却受到女性批评者的质疑,质疑点包括作家的女性观是否不自觉地受蔽于男性视点,以大量传神细节建立的真实感是否反而对现实问题造成更深度遮蔽,等等小说的问题争论不休。

  盛可以:《缺乏经验的世界》 (《大家》第1期,短篇)

  自陈染、林白开启女性私人化写作以来,女性写作一路指向自我暴露,背后尾随不掉的是男性的欲望目光。盛可以此番将枪口调转,富有经验的“她”在缺乏经验的“他”面前展转腾挪,搔首弄姿,对惯常的男性意识构成冒犯性挑战。《缺乏经验的世界》彻底刷新了女性经验,令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读者击掌称快。小说将一个韶华已逝的女作家在火车上对邻座美少年的欲望写得缤纷而汹涌,主人公在女作家、女人、雌性几个层面间纠缠冲突,短短万把字的小说充满了感情和欲望的交织。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