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标题为“川籍员工状告公司地震捐款未兑现”的新闻频频出现在各大报纸和门户网站首页,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个人以“公益捐款未落实影响到人格权受侵害”,并以此为由诉讼,的确是新型案件,怪不得引来众多媒体的眼球。
中国人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这点固然是好,但也容易被人所煽动、所利用。在汶川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这个剧痛的伤疤再次被人揭起,单从标题中“川籍员工”以及卢军所提的“老乡情缘”等看来,煽情的成份就很大,是真的“冲冠一怒为老乡”吗?事实真相究竟如何。
事情发生后,当事的另一方任仕达公司迅速反应,出示了捐款收据等一系列强有力的证据,驳斥指责地震捐款不到位谣言。既然地震捐款成空头支票的指责不实,那卢军如此诉讼在前,策动媒体报道在后,大动干戈,意欲何为呢?背后有没有更大的秘密呢?
其实更大的动力来源于卢军与任仕达的劳务纠纷的案件,一场正在等待开庭的民事诉讼。不,应该说是两场。
据知情人士透露,一场是以“不公布员工地震捐款”为由要求退还自己3000元捐款、赔偿精神损失费5万元的诉讼;另一场则是要求任仕达公司赔偿自己一千多万的高额补偿金。面对记者的采访和种种疑问,卢军从来没有提及另外一场官司的丝毫。但很显然,后者的诉讼请求金额是前者的数百倍。真可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卢军在起诉书中称要求任仕达为解除其劳动关系补偿一千多万。我们可以算一笔简单的账:作为一个人力资源领域外企的总监级主管,年收入大概在50万左右,按其2006年5月加入的工作年限四年计,一般N+1补偿,最多5个月工资,20万左右。任仕达声明中所讲的依法补偿大概如此,不知卢军是如何天才算法,居然算出了百倍之多。当然劳动纠纷,跟做生意一样,卢军是可以先漫天要价,然后坐地还钱。
于是,事实变成清晰起来--作为长期从事媒体宣传工作的卢军(圈内人称之为PR),因与公司发生劳动纠纷,寻求劳动补偿未果。于是,他处心积虑地将这个一千多万的诉求隐藏起来,同时利用另一起民事人格权案件,炒作了“外企地震捐款不兑现”的“新闻”事件。利用全国人民对地震捐赠的关注,绑架对灾区人民的同情,以博得舆论上的“同情”,来实现一已私利。
我们不禁想问,这一千多万是封口费,还是敲诈款?究竟是谁在炒作,谁在利用媒体?
大家的怜悯之心和满腔热情不该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理性看待一件事情背后本质原因。怪不得曾经有人说:愚弄群众其实是很简单的,民族情绪就是最方便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