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8年与“深圳千亿断供潮”相呼应的,应该是潘石屹首发,然后被媒体热捧的“中国开发商百日剧变”——即,鉴于中国开发商的负债水平和销售量的持续低迷,不出三个月,大量地产开发商的现金流会出现问题而倒闭。这也是,市场预测房价会有一轮“抛售潮”,从而进一步下跌的基本理由。从这个预言开始,至今大概已超过二百天了,“小变”是事实,“中变”也出现了,“大变”没有发生,剧变就谈不上了。为什么没有出现“百日剧变”?还会不会出现下一个“百日剧变”?
“百日剧变”的基本逻辑没有问题,是根据游戏规则而来,假定游戏规则是刚性的,则:
1、2007年高价拿地的地价款要按时支付;
2、银行的借款到期应还本付息;
3、建筑工程费用应按期结算;
4、银行会按照“真实资产负债表”审核新贷款;
5、第二套住房信贷继续收紧;
6、土地增值税按项目增收和清缴;
7、二年土地不开发会被无偿收回;
8、项目预售款会严格监管,不入伙,不能转。
那么“百日剧变”在2008年发生是铁板钉钉,断无悬念的。潘石屹不必为自己的预言未实现而推搪,这刚好证明老潘是一个严守规则的商人,错在对中国房地产游戏规则变化没有充分的估计。
二
房地产的游戏规则,分“软”,“硬”两种。一般而言,属于中央银行和交易税费的是“硬规则”:比如,房贷利率,成数,项目贷款条件(五证齐全),90/70营业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等;属于项目具体情况和地方政府收入的则是“软规则”:比如,土地增值税,地价交付,土地收回,贷款延期等。
所谓“硬”,是指界定十分清晰,完全可以简单判断,执行十分容易的规则;所谓“软”,是指原则上清楚,实际要根据项目情况来判定,尤其是地方政府利益攸关,具体贷款银行利益攸关的规则。如果此类规则硬起来要使规则的制定者利益受损,就要修改规则,这也是可以从逻辑上成立的。
比如,“二年不开发,土地要无偿收回”这一条,谁收回?当然是地方政府,问题就来了:
1、 什么叫做“二年不开发”?
2、 开发是有条件的,比如说道路要通,不通怎么办?
3、 分期开发算不算开发?
4、 政府不批方案怎么算?
5、 拆迁遇到钉子户,谁解决?
有些规则说得容易,做起来难,事实上这“二年不开发,无偿收回”规则,我就怀疑从来没能落实过。当房地产市场火爆,要地者众时,这个规则就会“硬”起来;当房地产市场萧条,土地没人要时,这个规则就极软。
事实上,广东十五条出来以后,“地价款可以延期二年支付”,这个规则的修改,不过是把目前中国各地政府普遍的潜规则表面化了而已。
规则的“软”是“剧变”不可能发生的基础。
三
“软规则”到底对不对?好不好?我们有没有条件让规则普遍“硬”起来?
不同的利益当事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为什么中央会出台各地方“自己的孩子自己抱”的政策,相信各地情况很难统一,既然要“保持房地产市场基本稳定,不大起也不大落”,看来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的“房产新政”是达到了这个目标的。
但我们必须看到,游戏的质量取决于规则的清晰,中途变规则,或规则下面有潜规则,长远而言会使游戏参与人不能有长远的打算,就像中国足球那样,短期利益,决定了急功近利,谁敢长远投资?
解铃还需系铃人,危机过后,四万亿政府投入了,关于房地产的政策也应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了。同时房地产规则应该遵循规则的普遍原则:
1、 有规则比没规则要好;
2、 成文规则比潜规则要好;
3、 规则的普适性要比规则的弹性要好;
4、 规则的可持续性要比规则的原则性要好;
5、 规则的长期性要比短期性要好。
当“规则可变”的时候,其正当合法性来源于“经济危机”,这没什么可说,目前全世界都在忙乎改规则。但当走出危机时,一个行业最起码要求一个长期的,普遍的,刚性的规则,否则别说“百日剧变”预言,任何关于行业的预言都没有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