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购房入户政策,千万不要一刀切
(草稿)户籍改革和城市化进程需要同步进行,经济和社会人文要紧密结合推进才更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综合发展,也才能提高城市水平,也才更利于中国经济的普遍和均衡发展,如果中国人每个都可以自愿选择居住在城市或是农村的话,并且可以取得居住地户籍,因为要定居,肯定要买房,如果都可以买房入户的话,我想中国的经济已经是超级强大了!
(草稿)百姓有钱在自己愿意居住的城市买住房可不可以有户籍?如果政府将购房同户籍捆绑是不是在危害经济建设?如果一个人有住房在一个城市而没有户籍是何种工作心情和创业心情,是否是主人翁?是否有归属感? 到底在城市买房的人群都是些什么人?他们是富人还是穷人?对于在城市买房子的人他们在社会人群结构中处于什么样的对待?我们的那些所谓专家为什么要坚决反对购房入户,硬要说成是与经济发展背道而驰,为什么要一刀切?是否不实行购房入户就显得社会公平?城市就可以得到良性发展?城市就可以增加承受能力?我们的户籍改革到底要如何该?如何定户籍改革的速度?户籍改革同在城市有房人是否矛盾?户籍改革的最终要如何实现,最终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你正确回答了我上面的问题,我想答案就清楚了。出于讨论和简评,我个人愿意给出最简单最直接的分析和答案,供参考。
我个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个城市在一定阶段和发展时期内根据各自的具体发展情况限制性地推出购房入户政策我看是可以的,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这不仅可以推进城市的经济建设而且可以在城市的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个跟户籍改革并不矛盾,也不会象有些专家所说的那样,体现社会的不公,是与经济建设和发展背道而驰的,我支持限制性的购房入户政策,这是因为:
1、从购房人群的结构上来讲,绝大多数是在该城市的务工者和热爱该城市的人,并且分期付款的占绝大多数,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这些购房者绝大多数是建设这个城市或就在这个城市工作人,也很理解和热爱这个城市,要不然他为什么要在这个城市来购房呢,所以我们必须明白这一点,如果这个人假如在成都或深圳有住房而没有当地户籍,你想想看,他的心在这个城市到底占几成?他把自己的智慧和青春都奉献给了这个城市,而他在对这个城市同样工作而没有得到承认,也没有得到城市的平等对待,你说这个是公平还是不公平?对城市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是否有利?
2 、在购房的人群中绝大多数是工薪阶层,而炒房者是极少数,何况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对购买多套住房的限制政策来确保购买的公平性,防止炒家扰乱房产市场,在深圳就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是首次置业购房还是第二次,在税收等各个方面有限制措施出台,确保了房地产开发的有序进行。你可以想想看,在上海购房的人绝大多数是在上海工作的,在深圳购房的人绝大多数是在深圳工作的,在成都,在西安,在广州等等,都是一样的情况,如果将这些购房人拒绝于城市之外,那他们是否能够感觉自己就是这个城市主人翁,能够占几层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说没有在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尽管他们为当地建设了10年20年或许更久,最终还是不能公平对待,因为户籍问题,有的人说这些买房子的人都是富人,其实你们错了,这些人群中绝大多数都是工薪阶层,都是上班族,很多都是分期付款的,有的达到20年之久,就拿深圳来说,可以这样说,在深圳绝大多数购房者都是工薪阶层或在深圳投资的外商或国内在这里投资者,因为他们要在这里建设深圳,就必须买房子来定居,你说他们有房子而没有户籍在深圳,我想是很难留住这些人的,因为没有让他们安心,你说对城市建设是有利还是无利,是同经济建设背道而驰吗?因为这些人没有城市的归属感。
3、我认为户籍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公民可以自由迁移和自由选择自己愿意的居住地,在哪儿居住户籍就可以转到哪儿,比如在成都居住就是成都户籍,在深圳居住就可以自由选择深圳户籍,为什么现在还不可以呢?这是因为中国区域和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所致,比如东部和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沿海和内地发展的差异等,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的户籍附带很多其他条件,不如孩子上学,社会保险等一系列区域限制和捆绑,让户籍制度没有回到本来的位置(户籍就纯粹就是户籍,不带有任何附加条件),这就造成对户籍改革步伐的阻碍,因此就得逐步先取消孩子上学,保险结算和使用等区域限制,当这些户籍没有附属品的时候,户籍就可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自由的调节,比如:在成都的水平很高而根据他自身的能力,他可能不会选择成都购房定居,他可能选择在乡镇,根据自己收入和居住地的消费水平,这样就可以自由调节,因为人是能动的,绝对没有一个傻瓜愿意收入很低愿意去选择一个消费水平非常高的居住地定居。
4、我认为我们应该向上海学习,为什么上海建设这么好呢?各个方面都发展很好包括经济和社会治安。这是因为在上海定居的人90%以上都是上海的常住户籍人口,这些人都有归属感,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城市中一个主人翁,你说有什么不能建设好,有什么理由不爱护和珍惜自己的城市, 去年最先提出和松动解决暂住人口入户政策的就是上海,目标是在原来的户籍基础上要解决500万现暂住上海的外来务工者户籍,为什么要这样做?社会学是个简单的道理,如果入户,他们就是主人翁的态度,对上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也不会象有些人所说的会损伤和降低现在户籍人口的社会福利和待遇。我们再同深圳比比看,现有1200万人口的城市,户籍人口现在还不足500万,在城市的治安和稳定性方面同上海比,是显然的。对于常住户籍人口同暂住人口比例的倒挂问题,在深圳都市频道“第一现场”也作了相应报道和解读,也在探索解决的具体办法、措施和方案,因为一个城市的主人翁态度非常重要的。
5、我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户籍还不是单纯户籍的情况下,给有房子的人户籍有条件地给予我认为是合理的,是利大于弊的,对户籍改革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6、那么反对的人怎么看待呢?我个人认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现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懂得城市的精髓到底是什么,把城市的经济发展同城市的人文和文化割裂开来,把建设这个城市的人给排除在城市之外。对于购房者的结构人群是哪些,他们也许不是很理解。如果你叫香港来个购房入户,那可能不是很可能的,因为人已经满了,没有空间了,修公路只能从天上和地下,到处都是人和建筑。如果你说西部建设,可以说需要城市购房入户,才可以让更多的建设者建设西部,让他们有归属感,利于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推动城乡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7、可以这样说,反对的人心里不排除有这样的想法,害怕新进入的城市的人会给他们的城市福利和社会利益带来大的冲击或降低,这种担忧是非常愚蠢的,这是因为他们有了归属感成为了城市的主人翁,对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是非常有好处的,没有他们的进城建设,我想那些已经拥有城市户籍的人的福利又从哪儿来?反对的人是自私的表现,那些所谓的专家也许有这种心态,因为他们也是某个城市的户籍居民了,也害怕自己的城市福利下降而不让这些建设者分享,而一味地一刀切,对购房入户下狠手,坚决反对,而不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
8、我个人认为,逐步改革户籍的附属品(学籍、保险等)的区域限制,户籍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公民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具体情况自由地选择居住地和户籍,现在在江浙一带,要想取得农村户籍比城市户籍更难,这说明什么呢,我想那些所谓的专家们应该明白其中的简单道理吧。我支持有当前有限制条件的购房入户政策,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也支持成都的限制做法,对于城市的承受能力,每个城市是绝对不同的。
9、户籍改革和城市化进程需要同步进行,经济和社会人文要紧密结合推进才更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综合发展,也才能提高城市水平,也才更利于中国经济的普遍和均衡发展,如果中国人每个都可以自愿选择居住在城市或是农村的话,并且可以取得居住地户籍,因为要定居,肯定要买房,如果都可以买房入户的话,我想中国的经济已经是超级强大了,由于时间关系,现写于此,... ...
(本文属原创:具有借鉴参考研究价值,除本网站之外,转载或链接须本人同意)
CCTV2“经济半小时”断章取义,曲解成都户籍改革
昨晚(4月12日)央视2套“经济半小时”播出了“成都户改:破冰还是救急?”一集,其中有多段对我的采访。作为一个无名书生,本应心存感激才对,但看完全集后,对“经济半小时”的恶意删节、断章取义、随意拼接行为,深感无奈;对所谓“半小时观察”所下之结论反映出其对户籍改革的无知,大觉意外。至于北大法学教授的道德判断我也想斗胆论之一二。
话语权不在吾辈之手,只好诉诸网络世界,聊以宣泄。
CCTV2经济半小时之记者熊曼琳,经人介绍找到我想采访成都户籍改革,正好我多年来一直跟踪研究城乡统筹工作,户籍改革是其中相关部分,所以欣然接受。
本人在采访中详尽地向记者熊女士介绍了成都市户籍改革的来龙去脉,及其基于城乡统筹的诸多操作思路和实施办法。但当看到昨晚的“经济半小时”后,我对于成都户改的详尽介绍被删节成只有购房入户一条路了,我无可奈何地回短信给熊女士:“谢谢了。好像删得很厉害,成都户改只剩下购房入户了,我成了盲目帮政府的傻瓜。哈哈。见识央视预设前提的本事了。”很快熊女士回信“昨天我看了节目后也有些意外,见谅了”。我对熊女士的歉意完全接受。但这仅仅是私人下行为。而我的意见被恶意删节却是见诸于主流媒体,差别太大,难以保持沉默。
成都户改由来多年,2003年就开始实施购房落户政策,而我个人认为真正有突破性意义的是2006年《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进一步放开了成都市农民到城镇入户和市外人员到成都入户的户口政策,其中的关键是:成都市人口在中心城区┉┉,或连续租用统一修建的出租房且在同一住房居住1年以上的,可在实际居住地办理常住户口。此次《意见》不再强调户口与住房产权之间的关系,符合条件的,租房也可以入户。这一条是针对本市农民的,这才是户籍改革的关键点。而2008年的所谓新政,只是在以前的政策上作了一些数据调整,比如购房入户条件从90平米调为70平米,另外投资、经营、纳税、暂住期满等类型的人均房产下限调为16平米。
遗憾的是,“经济半小时”的编导们眼里只看见了购房入户,其他的内容完全视而不见。而且,我在采访结束前强调,购房入户并非户籍改革的主要方面,农民入户门槛的降低才是户籍改革的方向。而我最后看到的是,我只是在“声嘶力竭”地位购房入户辩护。晕!
这只能解释为编导们已经预设了成都户改就是“购房入户”的前提,拒绝接受一切不符合他们心目中成都户改的任何内容;同时还天真地为“购房入户”定了性,“这样的户籍新政其实是跟我们户籍改革的最终目标背道而驰的。”因为住房入户使用户口的含金量吸引投资者。京城里的大少们,何其“我傻我天真”。
在他们看来户籍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种种社会福利,比如教育、医疗、养老等等,减少户籍的含金量。这样的观点确实是“共识”,但只是天真的“共识”,这种共识已形成多年,我们剥离掉了多少呢?没有,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附上去了更多。其原因并不复杂;1、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量,是随着经济发展而递增的;2、我们实行的是按照行政地域的“财政分灶吃饭”制度。各地发展差别极大,其社会福利的差别亦同此理,那么各地如何分配其社会福利?户籍成为其目前唯一可以依托的分配路径,换句信息时代的话,户籍就是每个本地居民的ID。各地政府只能通过其户籍去分配公共产品。成都市人均16平米的低限正是出于它是成都市低保的低限,谁让成都市是西部城市呢?我们穷啊,无法承担引进居民发低保的重责,请富裕的地区帮帮忙好吗?我们四川农民工在北京失业,北京政府也给他们低保吗?不可能,上海、深圳、广州都不可能。所以,剥离含金量只是一句空话。奇怪的是还有那么多人拿着这句空话混饭吃。
我在采访之初就告诉熊记者,户籍改革有两条路,一个是剥离附加值,但此路在现行财政体制下不通;另一个是逐步让所有人都能得到那些附加值,这就是我那句关于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的话的出处,编导们大笔一挥,给我换了地方。成都市走的就是这后一条路,逐步地让在成都居住的所有人都能获得成都户籍。购房、投资、经营、纳税、暂住期满、引进人才这六大路径,加上本地农民租房入户,这就是我关于行政资源问题所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你只要开任何口子都是朝公平迈进。”
购房入户其实是一种区域性公平的体现,公共服务和产品是区域财政支撑的,外来人口来享受本地公共服务和产品,就应当支付一定的代价,购房价格中包含了诸多体现公共成本的支出,如税收、基础设施配套等等,其中包含了你支付了这些费用就可以享受这些产品的含义。我们真正应该讨论的是这种识别“准本地居民”的方式是否合理?是否还有其他的识别方式。那种只是说购房入户不对的人,是否也该提出一个其他的好方法来呢?如果你提不出来就请闭嘴吧,因为,我们无法等到你说不再出的好办法想出来时再来考虑这个问题。
户籍改革的问题在于悲天悯人的骗子太多,个个装出为民请命的样子,很少有人去认真研究、认真试验。坐在书斋里说些这样不对那样不好,其能力不如我当年三岁的孩子,她认为房间没人浪费电,还知道采取行动积极地跑去关灯。而我们的学者们却只知高高在上地说“(户籍)这种权利本身不能够再给他标价,不能说你花钱你就可以获得,你花不起钱你就不能获得。”那我就想请北大法学院的王教授讲讲怎样才能获得呢?你既是最高学府的大教授,请给我们说说在当前体制下,户口到底该怎样获得?北大的校训是“科学、民主”,请诸位有点“科学”好吗?当今的北大真是被灌了水了,我懒得回去,见了这帮人心酸。
道德判断大师是天底下最好当的职业,而真正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应当是解题大师。我们解不了题,当当草稿纸也惹了谁吗?
最后我还要不必嫌疑地拍拍成都户改的马屁。成都户改的最大亮点是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50%以上的西部城市,敢于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农民无法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才是户籍制度的该改的地方。购房入户者大多原是城镇居民,只不过户籍不在本地,让他们买房入户没有错,只是可以探讨更好的办法。当然最好是中央政府承担基本公共服务,一切迎刃而解。而本地农民可以按租房一年的低门槛入户,正是户籍改革的方向。至于外地农民入户条件问题,就请那些外地农民最多的沿海城市先做点试验吧。
但愿大家都少吹牛、多做事。
本期经济半小时的文字链接:
http://business.sohu.com/20090413/n263346524.shtml
其中错别字甚多,大家猜吧。
央视2套“经济半小时”播出了“成都户改:破冰还是救急?”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39546552951401
各地“购房入户”政策: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