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斌:刘元生这样的投资者
2009年4月10日参加万科股东会,一位坐我旁边的股东说:“万科到目前为止,按25元的最高价回报有2500倍,复权计算早期股东的成本只有 0.01元。如果能新找到这样一只从小到大的股票就好了。”我说:“万科的回报应该没有这样高。刘元生先生投资400万,高峰期33亿,只有825倍,万科派发的红利刘元生先生有没有再投资,是否参与每次的配股我没查过。但问题在于,即便只有100倍的回报,就算你能找到新的万科,你凭什么就能赚足这 100倍或825倍?看简单股价,1993年到1996年,万科从36.7元跌到3.2元,就算你和刘元生先生同时期买入,如果身处其中你是否会懊悔为什么1993年不在高位卖掉?一个哲学问题是:如果你能高位卖掉,你是否就能再次低位买进,并不理会2001年到2005年万科从16.25元跌到3.12 元的情况,如果你两次都能做到高卖低买,那么你只需要也许不到10万,就能赚取比刘元生多得多的财富。”
影响企业的因素非常复杂,我想像刘元生先生一样的投资者一定是凤毛麟角,首先,基业长青很难;再者,波段操作诱惑巨大;第三,“投资心理倒错”扼杀长期投资;第四,市场跌宕起伏,世界动荡不安;第五,估值的艰难;第六,多维规则:标准越多,标的越少;第七,时间越长,不确定性越高;第八,同行业比较充满挑战;第九,跨行业比较对判断力更具挑战性;第十,前景理论:亏损的痛苦=2.5×赢利的快乐。
看《滚雪球》一书,印象深刻的是巴菲特家乡奥马哈以及美国70年以来的沧桑巨变,(撇开技术因素)没有美国的今天以及巴菲特对美国的信念,就不可能有巴菲特现今的成就。每个时代的人都可能面对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但斌 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