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三条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
1.银行理财T+0产品热销
2.东亚银行设定理财产品犹豫期,允许客户在产品开始投资前撤回投资
3.银行理财探索建立统一的一二级市场
这三条消息其实都共同解决一个银行理财产品流动性的问题,当然每一条消息还各自解决一些特殊的问题。银行理财产品的一大弊病就是流动性极差,特别是那些长期的挂钩性产品,投资者在几年的投资期内根本无法变现。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里一句“银行有权提前终止理财产品,客户无权提前赎回”基本上封死了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大门,而事实上,这样的条款对投资者来说是非常不对等的。而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公布也是扑朔迷离,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客户往往要极力从银行的理财顾问那里去打听自己所投资产品的净值表现,更有甚者,到了产品到期客户才知道自己的投资盈亏。近期关于外资银行和理财客户的一些纠纷,表明了银行理财产品亟需建立一种公开透明的机制,而流动性问题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每一种投资方式,我们都会从这么几个维度去考虑它:预期收益情况(预期最高收益和最大损失在哪)、产品的风险点(投资标的和产品设计) 、产品流动性如何(在紧急情况下是否能够及时变现,变现的损失多大)、产品的投资期限多长、产品的各项费用是否合理。其中流动性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市场上的各种理财方式,不管是存款、股票、基金都能实现很好的退出,券商集合理财也在向类基金化发展(可定期申购赎回),信托理财产品也有一些平台进行受益权转让(当然这些平台很小,一般都是当个信托公司为自己的客户设置),甚至于保险,还可以去退保收回现金。比较而言,在这方面,众多银行理财产品确实难言乐观。
近期的一些迹象表明,银行也开始关注到了这个问题,也在谋求一些解决方式,东亚银行在产品成立前可允许投资者撤回,有一些银行理财专家觉得这是件没有多大意义的事情。但是,如果考虑到众多被银行理财人员误导而购买了产品,投资期间一直也不知道产品表现,到期了才知道亏了很多的投资者,考虑到那些在银行理财营销人员催促下,或者基于对银行的信任而仓促签约的客户,他们将有机会有时间再认真地看一下自己的投资,或者找其他专业人士客观的看一下这个产品。并且有机会及时撤回投资。这是对客户权益很大的维护,是解决目前银行理财领域众多纠纷的良好政策。这将为银行理财行业树立良好的信誉。我认为这样的政策是每个银行都应该做的。作为服务业的银行业,作为在不断谋求中间业务增长的中国银行业,长期来说没有客户就没有利润,也就没有将来。银行应该认真考虑自己能为客户带来什么价值,哪怕是一些很小的改进,如果能为客户带来利益,银行都应该认真考虑。可惜,中国的银行习惯了老大的角色,客户从来就是草芥,何况是个人客户。
T+0产品的热销,一方面是由于近期股市转暖,一些股民资金参与,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客户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流动性的渴求。延续传统的金融格局,基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于银行的信任,中国的客户还是习惯了去银行做理财,银行的理财产品大多不愁销售,银行对于改进服务并不热衷。但是,日趋激烈的理财业务竞争,注定各家银行不能不去改变。就拿人民币理财产品来说,四类产品:1.债券以货币市场类 2.人民币结构性产品 3.银信合作理财产品 4.代客境外理财(QDII)。实现流动性有那么难吗?第1类债券以货币市场类投资标的流动性最强,所谓T+0产品也就是这类产品,对于这类产品,我们之前也探讨过,其最终会消失,被银行市场化利率所代替。第2类和第3类产品借鉴信托转让的方式实现流动性也没有问题,第4类由于投资标的涉及国际市场,稍微复杂一些,但是国际市场的资产流动性之高,超越我们国内的想象,这部分实现流动性也应该不成问题。
建立二级市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且应该尽快建立,以解决目前银行理财市场上的众多问题,不管在银行间市场建立还是在交易所建立。我觉得银行理财产品要是能在交易所建立二级市场,投资者就能实现随时进入或退出一款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实现极大的流动性,另外,银行间市场的建立使一些小银行有机会去购买大银行的产品以满足自身客户的需要,小银行在其中扮演一个批发商的角色,这些都将促进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在广度和深度迸发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当然,里面还涉及到某些理财产品如何计算赎回价格,一些产品规模较小投资者有限,大银行掌握着更多金融资源可能不愿意将自己的产品分包给小银行。但是这些问题都不是不可解决的,事实上,我并不认为这些问题是很大的问题,银行理财产品一级市场发售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发售给自己的客户,视情况留一部分分包给其他银行,然后这些产品进入二级市场实现流通。这并不会根本上损害哪方的利益,而却能给这个市场带来无穷的活力,解决银行理财产品目前一些瓶颈问题,何乐而不为?
银行理财产品如何突破流动性困境
评论
编辑推荐
3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