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0日,母亲节。
2009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
有一幅在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画面,将这两个已经靠得如此之近的日子融为一体——这就是2008年母亲节翌日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刹那,一位母亲躬起自己的身体拼命地保护着身下幼女的令人震撼的一日崇高形象。她那出乎本能的动作,在那一瞬间凝固了,成为世上最美的一尊雕像,将最纯洁、最无私的母爱诠释得淋漓至尽……
在这两个靠得如此之近的纪念日再次即将来临之际,《母子健康》杂志的编辑将一束用母爱之心培育的小花——4位母亲从汶川大地震中得到的人生感悟——放到我的面前:
一位母亲要倾诉的是“独立”——“不仅是生活上的,也是情感上的”——一句话,要让女儿拥有她自己的世界。现如今,大多数母亲表现母爱的方式,就是加倍地悉心呵护,用一句很俗很俗的话来说,就是“捧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宋女士的感悟是从女儿的作文中获得的,在地震发生时,女儿居然还能够很冷静地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这使宋女士明白了,女儿也是一个独立的人,她有自己的思维。只有放手让她自己去融入这个世界,让她去面对所有“好的”或“坏的”的事物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她才能够真正地长大。
另一位母亲重视的是“态度”——“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位母亲亲自到了抗震第一线,她目睹了灾区人民怎样从最初的慌乱中走出来,然后“平静”而又“超然”地重新开始生活。这使静心女士感悟到人的超乎想象的适应能力,“只要振作精神,都能挺过去”。于是,她用乐观的语言与6岁的儿子对话,跟他讲灾区小朋友的故事,让他也感受这种在灾难面前不低头的生活态度——“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远比“优秀”来的重要。
还有一位母亲谈到了“爱的表达”,她去支援灾区,任务紧迫,甚至没有时间与女儿告别。在灾区,一开始与女儿联系不上,后来又忙得没有时间去想自己的孩子。当衣女士与她的同事把这种更加开放的母爱献给了灾区的孩子时,她女儿从不理解到理解,最终也成为一个时常主动关心他人的孩子。但是,衣女士还是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了“教训”:世事无常,因此和女儿之间一定要表达自己的爱——“爱一定要表达清楚才没有遗憾”。
最后的这位女士强调了“亲情”的重要性,她为实现自己“口哨女王”的梦想与父母有了点“过节”,但地震改变了一切,使她与家里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在为灾区人民组织义演募捐时,她从各方面的支持中感受到了人世间这种超然的大爱。当然,儿子却为此受到了委屈,家里的洗衣机成了约束他自由行动的“牢狱”。于是,在稍微不那么忙的时候,秋鸣女士就要尽力去补偿给孩子的母爱。
四位女士故事都讲述了一个事实,孩子对母亲和母亲对孩子的互动的依恋,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当需要将这种纯真的“母爱”演化为普世的“大爱”时,母亲和孩子也许都要作出一点牺牲。因此,要培养孩子“心理健康”,让他们要学会“独立”,当然,在平常间,也要时时把“爱”表达出来,让“亲情”时时融入我们的生活。
总而言之:读了四位女士讲述的故事,我们的感悟:母爱本就无私,时时事事都可以与大爱相融。
母爱无私 大爱无垠
评论
3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