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研究热点问题透视01
人类步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飞速进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也不例外。如,许多先进的技术装备进一步改变或改善了教育条件,传统的教育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终身教育已被愈来愈多的人接受,对人的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更多的追求改变了人们的教育价值取向,以学生智力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人们更加关心受教育者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努力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统一与融合。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人们在理解和对话的基础上达成了更多的共识,如维护世界和平,禁止核武器试验,保护人类生态环境,提高人类整体素质等,这影响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所有这些,都将为教育研究、教育理论带来新的变化。
在上述背景下,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主要表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人文精神回归
随着当代哲学领域中人的问题研究的深入,教育理论中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也开始了它的现代复兴。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发展,以黑格尔为界,可视为两大发展阶段。到黑格尔为止的近代哲学,不管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基本上受理性主义支配;黑格尔以后的现代西方哲学中,人的主体意识全面觉醒,并一直持续到当代。正因为如此,有的哲学家把哲学视为“人学”,把哲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视为人与外界的关系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现代科学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端,许多人从人类发展的全球视野来考虑人的状况,提出对科学,特别是科学主义要重新认识。哲学对人主体裁意识的关心,必然影响教育理论研究的价值导向。看看当代西方教育理论,不难发现,存在主义教育理论、人本化教育思潮、非学校化论点、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后现代主义表现出来的沮丧情绪,无一不是在高唱着对人的赞歌。到了90年代,许多学者意识到以掠夺资源为代价的发展终究是有限的,倡导通过提高人的素质与国家宏观调控,使社会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很显然,作为专门培养人的教育事业,在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形成人正确的社会观和责任感,去影响社会。罗马俱乐部前主席佩西认为,新人道主义(即人文主义��笔者注)的确立对人类前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新人道主义能造成人的变革,能把人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到与其新责任相称的水平”。无疑,可持续性发展理论体现了极为浓厚的人文色彩,是几十年来国际理论界探索人的问题的必然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