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研究热点问题透视02


当代教育研究热点问题透视02

 

  对于人在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人们从师生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的认知维度讨论得比较多,结论自然是教师主导、学生主动一类,很少有人从社会角色理论的角度去探讨。当代人文主义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从这一角度认识教育过程中人的地位问题。人是教育的对象,但更是教育的出发点。苏联教育理论界在80年代初就提出以“合作教育学”命名的新教育理论,强调在教育领域树立大写的“人”,提出解放儿童、解放教师的口号,呼吁把教师和学生从传统的师生关系和固有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倡导用人道主义原则和个性原则去改造教育过程,在教育领域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人道主义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的整个发展,以经济到精神思想领域,目的都是在于满足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以尊重人的价值和自由发展为出发点的人道主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社会问题上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日本被认为是一个缺乏人文主义传统的国家。然而,自20世纪中期以来,它的历次教育改革特别强调弘扬人文精神。60年代,面对着日益加剧的“考试地狱”、“文凭症”以及诸如环境污染、交通公害、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有识之士就开始呼吁:教育要少一点服务于提高人类的生产率,多一点服务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指学生��笔者注)避免阶级与社会结构造成的非人性化与僵硬化。1985626日,日本“临教审”发表《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咨询报告》,标志着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开始。这次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要使教育人道化。报告中,日本人明确指出:全体国民殷切希望恢复教育的人性,还其学校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就是以人为教育的出发点。关于这一点,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早就指出过:“我摒弃任何主义与政治主张。我只想把出发点归之于‘人’,‘回到人!回到人!’,只进行人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