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好恶必察”的管理启示


孔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非常有心的人。当大家都讨厌某个人、异口同声说他坏话的时候,孔子认为可能有问题,有必要认真查清楚是怎么回事;当大家都喜欢某个人、异口同声对他加以赞扬的时候,孔子也表示怀疑,表示要认真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在一些企业中,“众恶之”和“众好之”的情形可能并不少见。比如,某位中层管理者在他所管辖的部门内,坚决执行企业的改革方案,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行事,因此得罪了他的下属,就可能出现“众恶之”的局面,而此时,总经理如果完全听信群众的意见,就会严重打击一个改革的坚决拥护者,甚至可能做出错误的人事任免决定。再比如,某个子公司的负责人在自己所管理的企业中一味迁就、迎合员工的要求,以巩固自己的群众基础,大力维护小团体的利益,因而获得大家的“满堂彩”,如果总部的管理层不加以调研,长此以往,必将危害整个集团的利益。当管理者树立“必察焉”的指导思想之后,他已经由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变为一个主动的考察者。企业管理过程中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考察以及招聘面试中的情景案例测试,都属于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