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4月23日,这一天,芜湖翻开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崭新一页。从那时起,至今已整整60年,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时间单位,因为甲子六十年循环在中国传统中被寄予了兴衰、变迁的意味。一个甲子的时光荏苒间,芜湖人心中按捺不住的喜悦、激情和骄傲与豪情与日俱增。
这是一座天生“半城山、半城水”的城市,路过这里、生活在这里的人,潜意识里都藏着一副芜湖版的“清明上河图”:十里长街涌动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青弋江上、长江岸边,千帆竞发,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可是,这帧千百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小康”画卷,只能淹没在千百年来恒古不变的河山旧物间。60年是一个牛年,那时的芜湖虽开埠通商近百年,古老的小农小商的生活却也没有与西洋现代工业社会并轨,百姓的生活如牛,“耕犁千亩衬千箱”, “力尽筋疲”只求“得饱”,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最终还是“身赢卧残阳”。“解放”,道出了普通的劳动者翻身自由、当家作主,追求幸福生活的喜悦。
一个甲子过去了。在这六十年中,每一年芜湖人都在追求进步和富裕,同样的也经历了太多的曲折与苦痛。1959年代,急于改变落后的人们以农业放高产“卫星”来满足自己千百年的憧憬,典型的如繁昌县亩产过万上了媒体大报,有诗赞道:“不见早稻三万六/又传中稻四万三/繁昌不愧是繁昌/紧紧追赶麻城县。”然而客观规律是无情的,浮夸风四起,最惨痛的教训是脱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以至以后近二十年间,小康新生活的理想,陷入入空洞、贫瘠、扭曲的艰难境地。1979年代,芜湖人在锣鼓喧天中,从僵化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这一年,新华社报道了湾止农民强烈要求包产到户的消息,并发表了述评。改革唤醒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激情,以年广久为代表的一大批“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韧而勇于进取”的个体工商户开始出现。《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注释第43条,这样解释年广九和他的“傻子瓜子”:“指安徽省芜湖市的一家个体户,他雇工经营,制作和销售瓜子,称为‘傻子瓜子’,得以致富”。城市的激情也喷薄而出,第一个非省会城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内第一家大中型国有商业股份制企业----芜湖市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全省第一个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第一个社会保险局、第一个实施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城市……,如果说,甲子在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中是“甲”和“子”两个第一的话,改革开放中一个一个又一个“第一”、“率先”成就了芜湖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
2009年又是一个牛年,牛起来的芜湖人不满足守着一亩地老婆孩子热坑头的小农生活,开始着力实践小康生活的升级版本---工业化、城市化的目标。 “明天的太阳首先将从芜湖升起”,市委书记陈树隆这番充满骄傲与豪情的话,是对“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最好诠释,而托起这轮冉冉升起的太阳的,正是芜湖人埋头苦干、奋力争先、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的拓荒牛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