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投资领跑中国的世界投资大国之路
――纵谈2009年中国海外投资的大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可是,目前中国还难称世界投资大国。联合国贸发会议出版的《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7年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18333亿美元,其中,从中国流出的对外直接投资225亿美元,仅占1.2%。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数据表明,2007年中国输出的商品价值占整个世界的8.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表明,200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世界的5.5%。看一看上述三组数字,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迄今为止中国在对外投资方面与世界投资大国果真是相距甚远。既然是相距甚远,短时间内中国是难以仅靠三两步去“迈向”世界投资大国的,而“走向”世界投资大国恐怕时不我待,最积极且最现实的选择应当是“跑向”世界投资大国。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近些年来“走出去”的呼声也日渐高涨。虽然起步滞后,但近年来的发展势头可以用“知来者之可追”加以描述。根据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字,2008年中国境内的投资者共对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约1500余个企业进行了投资,当年累计实现非金融对外投资406.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63.5%。由此可见,虽然现在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可在境外直接投资方面,中国“不差钱”。过去式的2008年如此,进行式的2009年也如此。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最终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整个世界经济发展也受到了拖累,特别是虚拟经济受到的冲击最为强烈。在这种情况下,世界投资环境也不可避免要发生变化。就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而言,最直接的影响表现为在境外投资的各种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缩水”。不过,由于资本项目的开放比经常项目的开放相对滞后,中国金融业“走出去”的时间也不是很长,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在金融业对外投资过程中,现阶段要更加体现出风险厌恶取向。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虽然实体经济领域投资是中国的“强项”,但也不意味着就能够“遍地开花”。前些年,中国在海外投资了许多制造业项目,一些项目是很成功的。不过,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诸多问题相继暴露出。例如,早在2005年1月,上汽集团收购韩国的双龙汽车公司49.82%的股权。可是,2009年1月,双龙汽车董事会决定申请仅次于破产的企业回生流程。如果企业进入回生程序,那么股东的股权有可能部分或全部丧失。事实上,全球金融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传导还处于起始阶段,虽然出现了诸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已经申请破产保护这样的情况,但是否会出现大规模连锁反应还一带观察,因而,如果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现阶段国内企业还不必急于“抄底”为好。
既然金融业“走出去”不是中国的“强项”,制造业“走出去”要追求上水平而不能“遍地开花”,那么,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海外投资规模的扩张也必须讲求战略战术。不难看出,在跑向世界投资大国的过程中,矿产资源投资应当责无旁贷地充当领跑者。至少从2009年来看,应当这样做。
应当指出的是,在前些年虚拟经济膨胀的大环境下,国际市场上大宗资源性商品也显现出强烈的金融属性。仅仅一年以前,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价格每桶曾经达到147美元,伦敦金属交易所A级铜价格曾经达到每吨8000美元的高位。既然矿产品价格高高在上,矿产资源境外投资的难度很大。例如,2008年初,首钢集团控股企业首长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曾经欲收购澳大利亚的吉布森山铁矿公司,但被澳大利亚收购委员会否决。由此不难理解,前些年在矿产资源领域“走出去”的呼声确实很高,可真正谈成的项目并不是很多。
现在,由于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受到严重损害,但就矿产资源领域而论,也使得国际市场大宗资源性商品定价过程中的“水份”得到较为充分的挤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在境外矿产资源领域进行投资机会凸现。由此,很难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投资海外投资矿产资源项目带来“利好”还是“利空”加以一概而论。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张,中国在若干主要矿产资源方面的对外依存度明显上升。从国际市场来看,也就意味着来自中国的需求弹性减弱而刚性增加,中国在国际市场大宗资源性商品定价过程中的话语权被严重削弱。表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选购”矿产资源的余地越来越小,在国际市场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中国往往不得不以“抢购”的方式高价进口某些矿产资源,最终呈现出的是越买越贵、越贵越买的恶性循环趋势。从这个层面来看,不仅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整个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于是乎,前段时间人们对境外矿产资源投资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不过,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能源出口大国遭遇很大的困难,国际市场矿产资源贸易站在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中国应该抓住目前的有利时机,利用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来获得更多的能源和资源。
不难看出,矿产资源将是2009年我国海外投资的重中之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投资较为稀缺的矿产资源能够增强我国的话语权,不至于完全由卖方控制价格,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目前,国际市场上石油、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价格大幅下跌,在境外投资矿产资源的成本也较以前相应有了大幅的下降。实际上,现在“下手”进行矿产资源的境外投资恰逢其时,不仅有利于保障国家战略资源的供应安全,也能够当下一轮牛市到来之前做到未雨绸缪,还将获得很好的投资收益。当然,现阶段可供选择的矿产资源境外投资项目很多,不可能都去投资,在境外投资矿产资源的投资重点应当放在未来有可能出现短缺的矿产资源、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矿产资源、卖方垄断地位比较强的矿产资源三大类别上。
值得注意的是,中铝投资力拓项目之所以被广泛认同,主要在于投资形式很有特点,既可以获得投资收益,又能掌握核心资源。其中,72亿美元用于认购力拓发行的可转债,中铝可在转股期限内的任何时候选择转股。约123亿美元获得力拓集团有关铁矿、铜矿和铝资产的部分股权,并分别成立合资公司。不难看出,国企业海外投资经验越来越丰富,吸取了以前海外投资的经验后,我国企业开始掌握更为灵活的投资形式来规避风险。事实上,在境外投资矿产资源投资方面,可供选择的商业模式由很多,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定模式。例如,BOT(建设、运营、转让),即中国帮助投资建设资源或能源项目,取得一段时间运营收益后,再获得转让收益。
当然,中国要成为当今世界投资大国并不容易,仅有领跑者是不够的,后面应当有众多跟跑者。所以说,在跑向世界投资大国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在境外展开矿产资源领域的大规模投资,在境外进行金融业和制造业的投资机会也不能够轻言放弃。
一方面,对于金融业的海外投资项目,虽然有失败的教训,但不能够因噎废食。金融业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比较高的行业,完全没有风险的金融投资是没有的,更何况是要在境外收购资产。相对于欧洲、日本等国家的金融业来说,中国金融业持有境外金融资产基本上属于“轻仓”。既然“亡羊”已经成为事实,那么,“补牢”则是必要。
另一方面,对于制造业方面的海外投资项目,也不能“怕井绳”。现在看来,制造业的海外投资也有一个上水平的问题。就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而言,“走出去”的难度要更大一些,更需要国家的支持。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于
事实上,对于正在朝世界投资大国方向奔跑的中国来说,在境外投资矿产资源项目、制造业项目和金融业项目意义都很重要,无所谓孰重孰轻。不过,由于现阶段国际市场大宗资源性商品价格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这个时期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矿产资源项目“门槛”有可能相对低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讲,应当将矿产资源领域作为2009年中国对外投资的重中之重。毕竟,现在这个时机很难得,用千载难逢来形容似乎有些过分,但用百载难逢形容则恰到好处。既然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机会稍纵即逝,那么,我主张:中国在跑向世界投资大国的进程中,2009年应当鼓励境外矿产资源投资捷足先登,充当好领跑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