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里的村庄


   都市里的村庄
 谭汝为

 

     天津市老区片地名有一个特点,就是以”“为通名者为数众多,如何兴村、盐坨村、靶档村、白庙村、席厂村、和平村、益民村;万德庄、谦德庄、陈塘庄、大王庄、李七庄、张贵庄、万辛庄、复兴庄、小王庄、小刘庄、张兴庄、邵公庄、沧德庄、东于庄、西于庄、同义庄等。这些村庄聚落的形成,基本有三条途径,一是城外新建居住区;二是大批农民逃难移居;三是屯兵军垦而成村落。

 
  1900年后,城厢内大批老居民越出拥挤的旧城,在南开、北开、西广开以及河东等地,陆续开辟新居住区。另外,由于水旱灾害,河北沧州、山东德州一带农民逃难来到天津,也在城外原有居住区边缘的洼地荒野上择高台建房定居,渐成新聚落。例如在海河以东,老龙头车站附近的荒坟旷野,在义和团运动之后,陆续盖起成片民房,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张,后形成沈庄子、王庄子、郭庄子、旺道庄等俗称“地道外”的大片居民聚落。

 

 

 和平区气象台路何兴村大街一带原为荒地,上个世纪30年代何庆延、何庆城兄弟在此购地建房,形成一条土道,遂以何家兴旺之意取名何兴村。南开区西湖村、万德庄一带,旧时为坑塘洼地,后形成两个村落后,郊县农民相继迁至此处,搭盖窝棚或简易住房,在此定居,后形成繁华街市。  


  元明清三代,部分漕兵、船工落户天津。明清两代军队北调常年驻守天津——徐达曾率大军沿京杭大运河北上驻扎天津,朱棣定都北京前后携南方士兵北上驻守,晚清曾国藩调淮军6万人驻守天津。这些屯兵、漕兵、船工及其家属,最终都成了天津人。例如南开区凌庄子是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燕王朱棣北上时,其部将凌某率部下及亲属在此驻扎,垦荒拓地,择高地筑房定居,渐成聚落,故名凌庄子。与此同时,燕王部下赵、金两姓人家在凌庄子北部一带荒洼苇地上,建房定居,也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聚落,故以赵金两姓为村名。


  以”“为通名的天津地名,也有颇具意境之佳作,如河西区桃园村,原为荒地,1900年天主教会在此建房,因临近陶园游乐场(旧址为今新华中学)而谐音得名。再如南开区西湖村以及后来由此派生的西湖序列街巷名,把人带入潋滟湖光与空濛山色的之中。

 

称为庄子的地名,多冠以单音节”为专名,如纪庄子、杨庄子、沈庄子、王庄子、郭庄子、詹庄子、汪庄子、郑庄子、娄庄子等。这些地名是城市聚落发展历史的自然体现,且多已成为街区地名,赫赫扬扬,已历百载,且已深入人心。

 

老地名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理应得到切实保护。天津城市建筑文保志愿者团队负责人 穆森先生最近高瞻远瞩地提出:“应建立一座城市地名博物馆。”这个建议,深获我心,故为之鼓掌!各界有识之士当奔走鼓吹,以力促其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