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价值中国网”居然拿出首页篇幅资源“关注”金融危机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让我等自认对文化产业有些一知半解的人士激动不已。然而阅毕所有选读文献,观点之不偏不倚,建议之不痛不痒,着实令人失望,由于没有交锋,又缺乏激辩,在一片对文化产业长期看好、歌功颂德乃至叹为观止中,我不禁问一句,究竟是谁又在“忽悠”中国文化产业了?
联合国某些机构肯定占据“忽悠”一席。从折腾出“创意城市联盟(网络)”一说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了一批“会员”之后,联合国某些机构的概念炒作已经引得国内主要城市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纷纷将成功申报“创意城市”纳入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范畴之内,这种劲头已丝毫不亚于当年我们激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但是细看“比赛规则”之后,城市们也有些犯难了,“音乐之都”、“文学之都”、“电影之都”、“民间艺术之都”、“媒体艺术之都”,这些头衔光鲜动人,但这么些年对文化行业长期缺乏“经营”,无论如何是匹配不上的,剩下“烹饪(美食)之都”的头衔,居然也可以作为特色申报成为“创意城市”,但说实话,对于“民以食为天”的泱泱大国,我们也着实有些看不上,还有一个“设计之都”的头衔,我们的“设计业”说不上能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什么特殊优势,但思来想去,也只有它了,于是乎,我们的城市纷纷奔着“设计之都”就去了,这就基本可以看作是被联合国“忽悠”了一把,因为到目前为止,实在看不出这个“联盟”对全球创意经济起到了什么重大的推动作用,也看不真切申报成功后我们的“设计业”会发展到一个怎样的高度。
联合国接着“忽悠”。在《2008创意经济报告》中,指出在全球创意产品贸易中,中国创意产品总量占到了19%,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创意产品出口国。联合国苦心孤诣,将这本报告在我国搞了中文版首发,明显是没安好心。一方面,联合国说,创意产品包括了电影、音乐、手工艺和建筑设计等,另一方面,哪怕我们不追究数据出处,用脚趾头都想的明白,这19%的创意产品中恐怕设备制造、低端加工占了18%以上,而创意产业中最核心的“文化服务”,尤其是影视、音乐等领域的国际版权贸易,恐怕是微乎其微,既然我们都明白了,联合国还搞出这么个数据来振奋国人心情,恐怕只能是“司马昭之心”了。令人发指的是,这种具有鲜明倾向性、强烈感情色彩的“客观数据”,居然被我们的研究机构言之凿凿的引用并用以佐证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前几年你们讲文化版权贸易逆差1:10那股痛心疾首的劲都哪去了?这么快就跟着国际权威机构一起“忽悠”了?
因此,国内某些所谓权威科研机构也肯定占据“忽悠”一席。某些有颜色的权威皮书认为,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将不仅是在短期内逆势而上,而且会以此为起点,进入到一个更为健康的高速增长周期,理由是当前有“四个方面的拉动力”作用于文化产业:一是金融危机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文化产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金融危机将会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新的战略方向;三是金融危机会加速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我国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时期;四是金融危机将推动全球文化产业格局变化,全球文化贸易将从产品服务竞争进入资本博弈时代,中国在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低端位置将会改变。
金融危机下电影、演艺娱乐产业“逆势飞扬”的情况,美国在上个世纪上半叶曾经为我们演绎过,但是金融危机能够让我国文化产业脱胎换骨、凤凰涅槃,这是我所不能想象的。把动漫业从动漫游戏业中剥离出来讲,至今为止,政策“猛药”下了不少,“骗子”公司出了不少,各地“忽悠”中央的不少,还是没有见到这个产业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商业模式,图书出版、音乐出版等重要领域面临转型之惑,何去何从,业内人士尚且一团迷雾。所以,对于科研机构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这种乐观,令我实在无所适从,全球文化贸易进入资本博弈时代?这是理性判断还是大胆预言?判断依据何在?若是预言,大可以“胆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
大众新闻媒体由于其无知和“浅尝辄止”也占据“忽悠”一席。先入为主,为了配合某些造势活动,公然引用一些毫无可比性、来源又难究的所谓“统计数据”,勇于诱导业内“知情人士”大胆预测,“说你行你就行”,你是地方上没什么影响力的媒体我也就不追究你的责任了,如果你是中央级权威媒体,也不认真把事实搞清楚,发些不专业、又噱头的“特搞”,要是以讹传讹到了重要领导手里,又得了个批示“尚方宝剑”,那可是会误导领导决策、贻误这个“朝阳产业”发展的。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危机,不是我们缺少关注,而是大家都热衷于“忽悠”,要是用刘明康主席“三品”理论的话,我们的这种“人品”,可是无论如何也没办法在银行融到资金的。发生金融危机、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都有望转化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胜势,但我国文化产业今后几年真正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仍然在于文化体制改革能否顺利、有效地推进,国内文化消费市场能否真正启动这两大核心问题上。
以上海“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为例,以休闲娱乐、网络文化、广告会展为主的文化服务业外围层(非公资本集中领域)增加值年增幅在20%上下,增速不可谓不快,而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业等文化服务业核心层(国有资本集中领域)增加值年增幅都低于10%,甚至徘徊在5%左右,这里酝酿了改革发展的巨大上升空间,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究竟能激发并释放多大的文化生产力,这对决策层和执行层是巨大的考验,决不是靠拉扯起几个“双百亿”的文化产业集团能够解决问题的。另一方面,上海文化消费市场经过多年培育,同时伴随着主力消费人群收入进一步提高,有加速启动的迹象,但在全国范围内下这样的判断,恐怕还为时过早。
谁在“忽悠”中国文化产业?
评论
2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