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笔者随徐经世教授临证而遇因郁而致之内科杂证患者颇多,徐老谨守病机,从郁论治,每获满意疗效,现不惴浅陋试总结如下,恳请同道指正。
1、气机不畅是郁之为病的病机根本
人之一身,不离气血,气血不调,则百病丛生。人之内伤由郁致病多缘于志虑不伸,气先为病,肝之受及又居于首。长期忧思抑郁,可致气机郁结,肝失疏泄,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脉络不利,宗气不运,气机不畅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从而变生诸病。正如张景岳谓:“凡气血一有不调而致病者,皆得谓之郁”。《内经》亦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说”,而气与郁又是相互为因的内在关系,若失所常则会产生病理变化,即为由气致郁。气郁诸病,如气喘、咳嗽、气淋、气厥、气胀、气痛、气疝、脘痛、胁痛、眩晕、心悸、不寐、积聚、不孕等证都包涵着“郁”的问题,这正是郁的广义所在。郁不仅可以致实证,还可以致虚证加重内科杂证的症候。久郁易化热生火,火热易伤阴耗血而致阴血亏虚或阴虚火旺;郁久产生痰湿、瘀血,进一步阻滞气机,使气血益损,而形成虚实夹杂之候。气为因,郁为果,二者同曲,互为因果,可见内科杂证由其所致是有依据可循的,其根本病机就是气机不畅。
2、从脾论治,调肝为主,是郁之为病的治疗原则
内科杂证病机复杂多变,但从郁论治,却可执繁驭简,独辟一方天地。在治疗上要始终抓住“气”、“郁”二字,然气有九种,郁有六郁,正确处理好气和郁的关系,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所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疏令气调”,这句话不仅对治肝有指导意义,对治疗其它脏腑疾病,同样具有指导性意义。《医方论·越鞠丸》亦指出:“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疏通,郁于何有?”根据是否兼有郁火、血瘀、痰结等的不同症状及气血阴精的亏虚程度而选方用药。就治疗而言,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始终着意于一个“郁”字,从脾论治,调肝为主,方能切中病机,而取应手之效。《医方集解》谓:“郁证多在中焦,中焦脾胃也,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主,四脏一有不平,则中气不得和,而先郁矣”。周慎斋说:“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由是观之,从郁论治内科杂证而又从脾胃着手两者并不矛盾。肝之为病,气盛者独多,肝气盛还得用泄,但又不要一概用泄,以免伤肝,要善于调之。肝病者,多因湿热之邪侵入机体,蕴结于内,脾胃升降失司,湿热熏蒸肝胆所致。然湿有内外之分,内湿责之于脾,因脾虚失健则产生湿邪阻之于内而影响运化,加之起居不慎或身居湿地产生外湿,诱发而起,乘虚而入,内外交合,热化居多,故成湿热之征,肝之受及则郁而不达。《证治汇补》云:“郁证多皆因气血不周流,治疗宜取其木郁达之,以当顺气为先”。条达木郁着手,具体可用:疏肝理气,调达木郁,方用逍遥散、四逆温胆汤之类;补益肾水,清平相火,方用一贯煎等;理脾和胃,和煦肝木,方取归芍六君、左金等;活血化瘀,燮理阴阳,用燮枢汤、三阴煎之类。然就其它杂病论治,不管病在何脏,凡由郁而致,当应缓以调之,从脾论治以和缓中州,调肝为主以转枢少阳,达到抑制木郁反克制胜之目的,从而使病位邪去正安,这是脏腑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辨证论治的必然规律,而从郁论治内科杂证更应如此。
3、典型病案举例
[案一]眩晕
王某,女,40岁,工人。1995年10月16日就诊。患者眩晕病史数年,西医诊断为梅尼埃病,今检查又伴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晕目眩,泛泛欲吐,动则欲仆,行不自持,心悸自汗,左上肢发麻。月事周期虽属正常,但血紫兼块,脉象弦涩,舌现瘀斑。此系肝郁气逆,失其平衡为患,拟用逍遥之意。药取柴胡梗10g,杭白芍20g,煨葛根25g,代赭石15g,明天麻15g,茺蔚子15g,桑寄生30g,合欢皮30g,远志茼10g,建泽泻10g,姜竹茹10g。嘱其先进3剂,二服则症状明显好转,药进有效,又连服5剂,恢复如常。恐有复辙之虑,继以原方加减调之,以资巩固。
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注于目,一旦发生病变则会出现目眩以转,即为眩晕。按其病机,中医以虚实立论,虚则有阴阳气血之分,实乃有痰涎风火之辨。在临床上往往以虚实互见,下虚上实为基本特征,而下虚不外气与血,上实不外风痰火。而其中又以下虚为本,上实为标。故固本为主,辅以治标,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临床以五型论治,本案就气郁而言,所致眩晕有责于肝,因肝喜调达,主司疏泄,对全身脏腑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失调,则气逆于上,发为眩晕。治用加味逍遥,切中病机,可谓一方治木郁而诸郁得解,确信其然。
[案二]不寐
龙某,女,52岁,于2003年9月8日就诊。患者宿无特殊病史,惟月事未七七而绝,形体一般,饮食少进,大便干燥,入夜盗汗,心烦欠安,性情急躁,久之则出现不寐,舌红口苦,诊其脉象弦数,证属阴虚郁热,治用清肝开郁,宁心安神法为先策。方药:竹茹10g,龙胆草5g,北条参20g,石斛15g,枣仁30g,合欢皮20g,远志10g,炒川连3g,浮小麦50g,碧桃干30g,芦荟3g,琥珀9g。药进一周,症状悉减,夜寐得安。二诊余无他变,效不更方,嘱其再进数服,后随访未见反弹,安然无恙。
按:不寐亦称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也是内科杂证常见病之一。不寐的形成原因很多,中医《内经》早有记载,历代医家各有论述。《景岳全书·不寐》对其原因作了精辟分析:“不寐证虽有不一,然虽知邪正二字则知矣。盖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从临床来看,以虚实交错为多见,实之为郁,郁而生火,上扰心神,神不安室则不寐,即使由痰邪所致,也是由郁化热,形成痰热,痰郁于肝,所以邪之主因为郁。至于虚之成因中也有郁的诱因,郁则气滞,久必化热,热则伤阴,阴耗于下,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形成二火相炽,心神受扰,则夜寐不宁。此按即属阴虚火旺,郁热内蕴之不寐证,治用清肝开郁,宁心安神法而收功。
徐经世内科杂证从郁论治初探
评论
2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