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化》:中国古典文化复兴的一面旗帜
作者:王世保
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就在中医受到国家政策的误导而日趋走向异化性消亡的时候,同样植根于中国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的太极文化却在民间逐渐走向复兴,形成了中国固有文化中的一枝独秀。如今放眼国内,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的太极拳门派涌现出来,各路宗师和弟子代表们也竞相争锋,出现了百舸争流的繁荣局面。浓郁的太极文化氛围终于催生了一面以传播太极文化和中华大道为己任的旗帜,它就是以香港中华太极智慧学院和中华太极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为主办方、曹革林先生任总编辑的高端杂志《太极文化》,该杂志在2009年4月对外发行了创刊号。综观这本杂志的创刊号,不难发现其宗旨定位之高和内容包涵之广都是其他同类杂志所无法比拟的。
或许在大多数国人的自我意识里,太极拳就是能够强身健体的各式各样的架式和套路,他们并没有对这些形体动作的内涵做出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不仅观者如此,习者也多是如此。但太极拳作为古代先贤从太极图中衍生出来的形体动作不仅仅是用于强身健体,练到深处,还会引导修习者由动入静,进入明心见性的澄明境地,这才是太极文化内涵的大智慧和终极的目标。太极拳就好比一座阶梯,它的尽头就是佛家和道家的成道状态。因此,通过传播太极文化,可以让更多的人去接触和了解太极拳,再从接触和了解太极拳进一步深入接触和了解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继而进入神圣的道之海洋。扬用明体,这应该是每一位有志于传播太极文化的仁人志士的终极目标。无疑,《太极文化》正是这样的践行者。
该杂志创刊号隆重推出了已经逝去的一代太极宗师王壮弘先生及其开创的王氏水性太极拳的核心理念。王壮弘先生1931年10月出生于浙江慈溪,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武术家和金石、书画、碑刻鉴定专家。他早期师从杨澄甫入室第子褚桂亭学习太极拳,离师后刻苦钻研和修习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在综合杨氏太极拳架式的基础上,自创一套新的太极拳架,并将其命名为“王氏水性太极拳”。此后,王壮弘先生又把自己多年参悟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心得体会融于“王氏水性太极拳”之中,继而使得该套拳架形理具备,巍然一家。正是王壮弘先生在儒家、道家和佛家方面的修为甚深,才使得其自创的太极拳超越了单纯的武术形式,进入了明心见性的澄明境地。自然,作为继承王氏衣钵的杨云中和曹革林等王氏高徒所创办的《太极文化》也就举起了复兴中国古典文化和扬明中华大道的旗帜。
高度决定着广度,《太极文化》杂志正是把自己的宗旨定位在弘扬中华大道的高度上,所以它才广泛地包容了太极文化的体用两大方面。从该杂志创刊号的具体内容来看,其对太极文化的宣扬体用并重,既突出了太极文化的实用性,介绍了太极拳不同流派的架式和套路;也张扬了太极文化内涵的中华大道,深入进了佛家和道家的甚深层次,纳入了大量佛家、儒家和道家的内容。根深才能叶茂,我敢肯定当《太极文化》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儒家、佛家和道家的土壤之中时,这就决定了该本杂志具有能够引导世人入圣脱俗的功能以及在未来助推中国古典文化复兴的大作用。
文化的传播需要有着既定的导向,才能使得那些信奉者不至于迷失了方向。导向就是旗帜,“做中国古典文化复兴的一面旗帜”,既是我在读了《太极文化》创刊号之后对其定位的判断,也是对《太极文化》在未来发展的期望!
因此,我衷心地希望《太极文化》能够引领更多的中国古典文化爱好者通过太极文化进入大道之门,那将是《太极文化》的无量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