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4岁那年由辽西农村随父母来到开原县城。开始觉得小城比我故乡的村屯大多了,那些供应各种商品的商店是那么宽敞,比起我们公社那个供销社不知要大多少倍?虽然全城最大的商店只有一幢二层楼,但对于我这个乡村孩子已经很新奇了。每到星期天我都要到那里去,反复体验“更上一层楼”的感觉。此外,城里的油漆马路也比乡下的泥土道强多了,既宽阔又平坦,走起路来不用担心沟沟坎坎和污泥浊水。在这城里生活了几年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越发感到这县城实在是太小了:“小小公园几只猴,最高建筑两层楼,一条马路俩警察,七八分钟走到头。”这则顺口溜虽说有点夸张,但还是比较形象地概括了县城的全貌。一个方圆七八平方公里,人口二三万人的县城,其实并不算城市,只不过是个大村镇而已,所以,我想一般县城所在地都叫镇,而不叫市,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
县城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既具有纯朴、土气的一面,又有虚荣,气派的一面。县城是从乡村脱胎而来的,楼房与田野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年轻时骑自行车兜风,一不小心就会窜出城外,让你感到县城太小。“文革”时到“北大”“清华”串联,觉得那两所大学的校园都比我们县城大。不过,自改革开放以来,县城的地盘几乎每天都在扩大,开发商圈了不少地,一排排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也宽阔起来,十字路口还安了红绿灯。虽说小小公园依旧,但在文化路北又建起了气势恢弘的11万平方米的大广场。去年,一幢17层高的四星级金山国际饭店在城中心拔地而起。如今市里又要把县城边上的大清河改造成“市内河”。我想,如果这项工程竣工,那我们这个县城就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了。
县城里有太多熟悉的面孔,即使喊不出名字,也似曾相识。走在县城的大街上,你要不停地打招呼。因为小,所以县城里也没有多少秘密,一点小事就会闹得满城风雨。因为小,县城里办点事也比较方便,亲戚朋友、同学同事、街坊邻居,总之,你要想办一件事,总能找到接洽的人。与乡村比较,县城里的闲言碎语是有限的。县城人毕竟比较开放、时尚,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去打听别人的生活隐私,即使知道了也不会到处乱讲。所以,如今一些乡村的头头脑脑、大大小小的老板,往往热衷于到县城里去嫖女人、“包二奶”。因为这样不易被家人发现,别人也抓不住把柄。
县城人最同情乡下人,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亲戚在农村。县城人大都要拿出相当一些精力为乡下的亲戚跑东跑西。乡下人为了答谢城里的亲戚,进城时常常带些蘑菇、榛子等土特产,城里人也回赠给他们一些旧衣物之类。乡下亲戚到县城来不用住旅店、下饭店。乡下人对城里来的亲戚也是满招待。所以,互相走动的比较勤。可县城人到大城市里去,却很难享受这些待遇。一方面是因为大城市人不热情,另一方面也是县城人认为自己是“老土”而放不开。大城市人习惯把县城说成农村,把县城人混同于农民,所以县城人到了大城市就觉得比人家低一头。
其实,县城人更亲近大城市。到大城市购物、观光的大都是县城人,因为乡村农民是没有这般闲情逸致的。不过,县城人只是亲近大城市,但却并不羡慕大城市的生活。这是因为大城市的生活费用太高,上下班挤公共汽车太烦,个人办点事太难。这样一想,县城人的心里就平衡了许多,如此,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心情也就特别的好。
人在县城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