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分析师"不讲实话"? 谨防"鲜花"下的陷阱


 日前,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举办的金融论坛上,批评了当下证券分析师“不讲实话”的现象。她说,目前国内证券分析师调研时发现上市公司问题,在报告中都不对公众披露,而是采取“基金经理想听什么,就讲什么”的策略。对此,她评论说,“(分析师)这样做,是对称信息还是扭曲信息?!”

  左小蕾同时还说了华尔街的类似问题。1999年到2001年,美林证券为了从GOTO公司获得投资银行业务,反复推荐投资者买入该股。为了让GOTO股票的评级更“赏心悦目”,美林还下调了对GOTO竞争对手的评级。之后,当美林获悉GOTO已将承销业务给了另外一家银行时,立即下调对GOTO的评级。此事被纽约证交所以“证券欺诈罪”提起诉讼,美林证券被判赔一亿美元。

  一位知情者曾经揭露过“鲜花下的陷阱”故事。某庄家悄悄地找到他们猎击的一家上市公司进行“考察”。这是一家绩差公司。为了相互的利益,庄家与上市公司很快谈好“合作条件”。故事开始:先是公司披露一系列“坏消息”,股价下跌,庄家轻松大量吸纳。当庄家吃满了货,这家公司开始“鲜花盛开”,种种利好接踵而至,什么“外资并购”、“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等等,股价火箭般地向上窜。庄家赚了几倍利润时,公司又有大比例送股题材,于是赚了几亿元的庄家全身而退。不久,公司再现绩差原貌。上海民间投资高手殷保华认为:“电脑里每个股的基本资料,大都是上市公司根据庄家的意思编排的,每个散户都去看F10,是极容易上当的。”如何避开这样的陷阱呢?殷保华总结了七不买原则:即放过天量的、大除权的、暴涨过的、有大问题的、利好公开的、长期盘整的、基金重仓的,以上股票要坚决不买。这种概括未必全对,但确有其道理。

  花费这么多篇幅谈证券市场上的一些现象,是因为广大投资者至今仍深受其害。尽管管理层下了很大功夫规范市场,但在一个高收益的交易场所,形形色色的“陷阱”永远无法根除。这是高风险的重要源头。大多数人只能给他人提供“食物”,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无法识破一个又一个的骗局,总是因为贪利而处在受害者的弱势地位。多练过硬看盘本领,独立思考,少听消息,才能逐步走出被骗误区。(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