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生产方式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


《包装世界》编者按:从本期起,本刊将分四期连载东经控股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蒋孟有先生的论文《包装管理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践》(http://www.vcmc.net/forum/magazine/read.php?id=1814)。这篇36000多字论文是东经控股集团多年来探索包装企业经营战略转型实践的系统总结,也是蒋孟有先生领导下的团队创造性思考成果的集中展示,对中国包装行业不同企业的转型与发展都有具体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值得业内企业关注。

 

我国包装行业的突出矛盾是数量巨大的包装企业小而散,不能有效的满足多行业包装用户复杂的包装服务需求,而包装用户的小批量、个性化订单又不利于大型包装企业成长。有没有一条解决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思路可供我们选择?东经控股集团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他们认为,在信息化时代,完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众多小企业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供应网络,这个供应网络是按工序分工的,每个“能力单元”都专注于自己的优势工序,当包装用户按照CPS服务团队帮助制定的整体包装解决方案向供应网络提交订单之后,通过网络联结平台系统的“关系计划”即时形成一个履行该订单的虚拟工厂,高品质、高效率的满足包装用户的需求。这是东经控股集团以张西振、王甲佳为代表的和谐生产方式创始人给我们描述的未来图景。

 

王甲佳主持的东经控股集团IT团队为实现这一图景,用三年的时间在深圳时代华信科技有限公司CEO万小青的帮助下开发并成功上线运行了支持和谐生产方式的网络联结生产系统。该系统遵循“分离与调用”和谐生产方式基本原理,用标识清晰的标准化能力单元的灵活组合来履行个性化订单,解决了个性化、不确定性需求与标准化生产的矛盾。

 

解决包装行业基本矛盾的和谐生产方式诞生在温州,也是情理中的事情。温州产业集群就一个个自组织的分工协作网。基于“分离与调用”的和谐生产方式,正是温州产业集群在信息化时代实现自身升级的新探索。和谐生产方式的预定机制、能力延迟整合和深度支持等基本模式,把家庭作坊的管理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的优势与共享品牌、共享作业标准、共享基础管理结合起来,并通过网络内部总协定降低了交易成本,成为能够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家庭作坊+标准化+信息化”的“动车组”式的新型工业化模式。

 

包装行业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受惠于这一模式?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