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朋友将Blog译成“部落格”,往往不知道“博客”是怎们一回事。这两种表面上的“音译” 其实都含有丰富的意译内涵,“部落格”抓住了网络世界“人以群分”的空间环境界定,而“博客”一词更加凝炼而形象地描绘了网络自媒体的活跃个体。换句话说,“部落格”是从舞台角度,而“博客”是从角色角度,各自诠释现代网络生活的核心内容。
财子从大陆出来,并在中国价值网安家,自然还是沿用“博客”的说法,而且希望成为一个好博客,当然首先要成为一个好客人。到目前为止还是自觉惭愧,在过去的两个月里,财子可谓过于“大公无私”,任凭自己的博客“自留地”在春风中荒芜,也没有与众多博友进行及时的互动,在此深表歉意。但是财子深信自己“做客人”的潜力,主要得益于从小养成的习惯。
财子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出门做客,也许是在家里排行最小的关系,父母似乎没有什么不舍得。那个年代叔舅姑姨很多,而且散居在江南乡下的大镇小村,职业状况和家庭条件各不相同,正好成为小小少年认识社会的万花筒。当然父母的家教还算严格,被从小灌输的一些做客规矩逐渐变成了习惯,其中最主要的是“尊重主人”。反正在自己的记忆中,小财子是个很受欢迎的小客人,大概除了“尊重主人”之外,还有一个讨人喜欢的习惯就是“与人同乐”。
到了求知若渴的年龄,财子除了远离家门求学之外,特别热衷于参与社会调查,从高中开始,每年寒暑假都到各种单位“做客”,最终与财经媒体与研究机构有了不解之缘。财子在出国之前一直以主人翁心态在上海财大修炼与效力,但是也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到复旦、北大、南开及兄弟财经院校“做客”,当年的这些经历和阅历有助于财子在跨越太平洋后落地生根,虽然这个过程并不顺利。
如今拿着绿卡却不急着申请入籍的财子在太平洋两岸都是“客人”身份,从观察家或研究者的职业角度来说,这样的生存状态比较容易带来自然而然的“客观视野”,因此成为一个“客观的财经媒体人”是财子近期的目标,这将在美国《中华商报》的编辑风格上及个人博客专栏文章中有所体现,敬请同道的博友们多多督促指教。
主人与客人本来就是相对的概念,博客在实质上是自媒体的个体主人,中国价值网更是采用了典型的“变客为主” 的创建理念,这也可能是网络群体生态演变的大趋势,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新的生态不平衡问题——“劣质主人太多”而“优质客人太少”。眼下还未到深入探究这个问题的时候,但是“做个好客人”可以作为财子与大家共勉并持续讨论。
这个话题还可以延伸到海峡两岸以及太平洋两岸的交往,在“陈江会”或“江陈会”、“胡奥会”或“奥胡会”的高层互动潮流中,有多少民间人士要到彼岸做客?“做个好客人”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挑战!当然,“做个好主人”在这个极度多元化的年代更加困难,去年此时北京奥运火炬在世界各地“做客”曾经遭遇怎样的主人?而明年此时上海世博组织者将会以怎样的主人风貌迎接来自海内外的数亿客人?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二十几年前上海电视节的这首主题歌深深烙印在财子的脑海之中,多少学子、商人以及普通打工者在这首歌曲的伴随下在申城走过路过?其中有不少人最终“变客为主”,使上海成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当财子哼着Country Road在美国加州到处寻梦的时候,同样遇到很多“人在他乡为异客”的朋友,其中也必定会有一些人和财子一样,把加州变为自己的第三故乡。
人的一生能有几个故乡?人的一生能做几回主人?既然做客人是常态,那就好好做个好客人!
台湾的朋友将Blog译成“部落格”,往往不知道“博客”是怎们一回事。这两种表面上的“音译” 其实都含有丰富的意译内涵,“部落格”抓住了网络世界“人以群分”的空间环境界定,而“博客”一词更加凝炼而形象地描绘了网络自媒体的活跃个体。换句话说,“部落格”是从舞台角度,而“博客”是从角色角度,各自诠释现代网络生活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