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嫩”就是告诉世界——我能!(4月28日)


  公司一大帮人去K歌,明显出现了时代之间的分化,喜欢老歌的和喜欢新歌的泾渭分明。“麦霸”之间互相挤兑。喜欢老歌的总是认为对方太浮躁,缺乏内涵,并以“过来人”自居;喜欢新歌的却抱怨对方老土,不能与时俱进。

  在重庆进行图书拍卖,1956年版的标价2毛的小人书拍卖出了5.1万。一套老版的60本全集《三国演义》喊价四十几万,即使考虑到物价岁通货膨胀上涨的因素,还是有巨大的溢价空间,因为参与者都感觉这就是自己生活的一种缩影。

  也许是因为没有太多杂念、没有太大生活压力,并随时有“倒垃圾”的习惯的缘故,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人说本人“不老”——至少不像实际年龄那么老;“还跟小伙子似的”,并向本人讨教保持年轻的秘诀;初听上去很高兴,但对方随即表示——说你“跟小伙子似的”意思就是“你实际上已经不是小伙子了”,人家那么说不过是在哄你玩呢。

  听到这些不禁悻悻然,想了多日终于找到一个更贴切的表达法来自嘲——“装嫩”。

  但毕竟别人说你年轻就意味着你还没有被时代淘汰,是很值得宽慰的评价;所以就如女人总是希望让时光停滞或者倒退,而使得自己一直保持青春靓丽的容颜一样。“装嫩”也是男人不服老的表现,所谓装嫩无非是还想抓住青春的小尾巴,告诉世界——我能!

  从更久远历史上,不服老的黄忠、饭量依然很大的廉颇,包括做了60年皇帝的康熙以及他那做60年皇帝之后又做了四年“太上皇”的孙子乾隆,都属于那种希望持续地给别人“我能”感觉的人。

  但人似乎总是不能避免衰老与死亡的。面对时光的飞逝并与它相比,总是感觉自己的力量渺小。

  相比之下,西方的老人似乎比中国的老人更怕老,因为中国人更讲究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传统美德,都要在公共场合受到特别尊重;而西方人,一旦英雄迟暮,就要惨遭淘汰,就out了。

  其实年纪稍微长一些,就会有更多的包容,对后辈会更习惯性地呵护,会有更宽广的心胸,更愿意为后人提供成功的阶梯。

  人总是习惯性地记住一些东西,沉淀一些东西,当自己的成长轨迹与外界的事件有了交集,就会产生情感,似乎那是独属于自己的东西。

  爸爸妈妈怀旧,因此每有老电影的时候他们就要津津有味地看,很多时候还很动情。

  本人很希望他们更多地享受这种动情的感觉,因而每次有类似年代的题材与作品回放的机会,本人就要请他们过来看。起初不理解他们动情的原因是什么——直到自己也忍不住动情的时候。

  忽然感觉自己动情的频率越来越高了。

  比如最近突发奇想,把以前废弃不用的电脑硬盘里的歌曲都通过移动硬盘倒腾出来,在路上的时候就听一听,听的时候居然有眼眶湿润鼻子发酸的感觉。

  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激扬的青春时代。回想那个有黑胶唱盘的年代,放一些颇具震撼力的摇滚乐,并把宿舍的门窗敞开,让那些我们听来是享受,在别人或许就是噪音的音乐飘荡在空旷的楼道里,同时兴致到了的时候在空旷的楼道里吼上几嗓子。想同寝室的兄弟几个卧谈,天南海北、纵横开阖,俨然都成了指点江山、粪土万户侯的英雄豪放之士。

  那在上学时候体质比较弱的同学,是否身体已经变得健康起来了。

  也许是出于宽慰,越来越多的人在我耳边说:成熟的男人更有味道。更为窃喜,所以,下决心不再“装嫩”。

  ——不过话又说回来,以前从来没有感觉自己是在装嫩。

  其实也不是刻意地去装的,本人自问从来没有伪装,甚至认为谎言会带来怀疑,这两者都是会让人感觉疲惫的,更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之道。在待人接物方面刚好与本人的原则相抵触。

  那么很多时候与人在心理上沟通,似乎也不是很困难,跟他(她)讲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流行的音乐、在圈子内有影响力的人物与话题,站在他(她)的角度去慨叹。

  人之所以怀旧,是因为那段时光中有自己的生命轨迹在,是难以替代的。是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

  人大约通常都是这样的,当你有眼眶湿润鼻子发酸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是在动情了。

  也许装嫩就是对留住时光的无助努力,虽然貌似病态,却总是情不自禁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