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母校——牛津大学


 

 
牛津大学 University of Oxford
 
 
编辑序言
 
 
在牛津大学网站上对亚当斯密的介绍是:
“史密斯(1723年至1790年)是苏格兰的政治经济学家,哲学家,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他就读于巴利奥尔学院。”
“史密斯的最有名的论文,道德情操论(1759年)和国民财富1776年),这些都作为世界各地学生,包括他的那些母校学习经济学的主要作品,他的工作提供了开创性的主张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以及如何自我利益和竞争可以带来经济繁荣。”
“史密斯来到牛津享受巴利澳尔学院(Balliol College)的斯内尔奖学金(Snell exhibition),这一奖学金是由巴利奥尔学院于1667年设立的。同时代人写他的偏心,面带微笑的'难以形容,他已被描述为典型的心不在焉的教授,经常从事全神贯注交谈看不见的朋友。”
 
17401746年【17—23岁】
1740 就读于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享受巴利澳尔学院(Balliol College)的斯内尔奖学金(Snell exhibition),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他后来说在牛津的时期对他后来的毕生事业没有多少影响1742 被提名享受沃纳奖学金(Warner Foundation),他在1746年离开了牛津大学。
文字来源:价值中国《亚当斯密概介之一——生平介绍》
 
Formal education【正规教育】
In 1740, Smith was awarded the Snell exhibition and left 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 to attend Balliol College, Oxford . [ 9 ]
Smith considered the teaching at Glasgow to be far superior to that at Oxford , and found his experience at the latter to be intellectually stifling. [ 10 ] In Book V, Chapter II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 Smith wrote: "In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greater part of the public professors have, for these many years, given up altogether even the pretence of teaching."
 “ Smith is also reported to have complained to friends that Oxford officials once detected him reading a copy of David Hume's Treatise on Human Nature , and they subsequently confiscated his book and punished him severely for reading it. [ 7 ] [ 11 ] [ 12 ] According to William Robert Scott, "The Oxford of [Smith's] time gave little if any help towards what was to be his lifework." [ 13 ] Nevertheless, Smith took the opportunity while at Oxford to teach himself several subjects by reading many books from the shelves of the large Oxford library. [ 14 ] When Smith was not studying on his own, his time at Oxford was not a happy one, according to his letters. [ 15 ] Near the end of his time at Oxford, Smith began suffering from shaking fits, probably the symptoms of a nervous breakdown. [ 16 ] He left Oxford University in 1746, before his scholarship ended. [ 16 ] [ 17 ]
 


 

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位于英国牛津市,是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时常被合称为牛桥(牛剑)。他们两个作为英格兰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学,有着很久的竞争渊源。牛津大学是英国研究型大学罗素团体中的一员,也是英国大学排名中的顶级大学。大学的格言是拉丁文Dominus illuminatio mea,意思是上帝是我的光明”(The Lord is my light),出自《圣经》中的赞美诗27篇。
(文字来源:英伦学友http://www.grchina.com/chevening/oxford.htm
 
University of Oxford
 
所属国家:英国
建校时间:1167
牛津大学有历史、有世界声誉。尽管由于国家资源的优势相对衰落,牛津剑桥高居于世界大学之冠的日子早已不再。但它仍在英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仍然有着世界性的影响。英国甚至全世界教育界,言必称牛津;英国和世界很多的青年学子们都以进牛津为理想
 
知名校友
 
19世纪以前的英国,仅有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而剑桥大学也是13世纪初由牛津的部分师生创办的。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物曾就读于牛津,其中包括4位英国国王、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5位英国首相、3位圣人、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红衣主教:
爱德华七世(ChristChurch) :爱德华七世是维多利亚女王和萨克森-科堡-哥达-艾伯特亲王的长子,封嘉德骑士、威尔士亲王、切斯特伯爵、康沃尔公爵、罗特塞公爵、都柏林伯爵。1859年,入牛津大学,是首位进入牛津大学的王储。在驻爱尔兰陆军部队服役时,曾与一个女演员厮混。其父艾伯特为劝导他而到爱尔兰,并在归途中去世。因此,维多利亚女王把艾伯特亲王的死归结于爱德华的荒唐,从此一直不准他过问国务或王族事务。1863年,与丹麦克里斯蒂安亲王的长女亚历山德拉公主结婚。1901年,60岁的爱德华登上王位,称爱德华七世。
爱德华八世(Magdalen):全名爱德华·阿尔伯特·克里斯蒂安·乔治·安德鲁·帕特里克·大卫(Edward Albert Christian George Andrew Patrick David)。自1936120其父驾崩至19361211主动让位,他当了不到一年的英国国王。爱德华是唯一一个自愿退位的英国君主。19361210他签署退位的文件,次日英国国会批准,爱德华退位。
安东尼·艾登(ChristChurch):英国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担任外相(Foreign Secretary),后来在五十年代出任英国首相。大众普遍认为,他要对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负上绝大部分责任。从1945年至1973年,艾登是英格兰伯明翰大学的校长。
哈罗德·麦克米兰(Balliol)1894210-19861229)是英国保守党的政治家,并于1957年至1963年期间出任英国首相。他在1964年从下院退出后拒绝了王室的封爵,直到20年后于1984年被英女王册封为世袭贵族——斯托克顿伯爵,2年后去世。
哈罗德·威尔逊(Jesus)1916311—1995524),是20世纪其中一位最重要的英国政治家。曾分别在1964年、1966年、19742月和19746月的大选中胜出,虽然他每次在大选只是险胜,但综合而言,他在大选赢出的次数,冠绝所有20世纪的英国首相。另外,比较其他同时代的政客,他被普遍认为是一位智慧型的政客。
玛格利特·撒切尔(Somerville)19251013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市。1943年进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女子学院攻读化学。大学时代参加保守党,并担任牛津大学保守党协会主席。曾4次访问中国,1984年在北京代表英国政府与代表中国政府的赵紫阳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为香港回归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托尼·布莱尔(StJohn's)195356(金牛座)生于英国北部的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法律系,1984年成为大律师,1994年被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封为枢密院的一名官员。19975月任首相,成为自1812年以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后兼任首席财政大臣和文官部大臣。他出任首相后,对工党大胆进行革新,对原保守党政府的内外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20016月在大选中再次获胜,连任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连任的工党首相。
比尔·克林顿(University):出身贫寒的克林顿在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拿到国际关系学位后,又获得了罗兹奖学金,得以到英国牛津大学深造。曾经担任过美国42总统,长达 8 年。他与他的副手艾伯特·戈尔一起在1992年击败当时竞选连任的老布什而当选总统,并在1996年以压倒性优势击败共和党参议员鲍伯·杜尔连任。到2001年离职时,克林顿是历史上得到最多公众肯定的总统之一。
罗恩·阿特金森(Queen'sCollege):英国演员,喜剧大师,曾出演当地电视剧 Blackadder(中译《黑爵士》)及Mr. Bean(中译《憨豆先生》),并以其憨豆先生形象深入民心。他生于英格兰东北达勒姆郡(Durham)的一个富裕农村家庭,受教于Durham Choristers SchoolSt Bees School,在纽卡索大学修读电子工程,及后在牛津大学The Queen's College, Oxford修读硕士。1977年开始其喜剧演出。
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历史学家、博物学家和前国会图书馆馆长。
T.S.艾略特(Merton):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1888926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06年入哈佛大学学哲学,续到英国上牛津大学,后留英教书和当职员。1908年开始创作。有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它观察到的事物》、《诗选》、《四个四重奏》等。代表作为长诗《荒原》,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格兰特(New):休·格兰特是个标准英格兰人,196099日出生于伦敦,成长于伦敦,大学念的是大名鼎鼎的牛津大学。生长在这样的环境,养尊处忧的他自然而然地在外貌与气质上都散发出英国绅士特殊高雅的贵族气息。《牛津之爱》算是休·格兰特的第一部作品,讲述的是一群牛津大学学生之间的爱情故事,合演的还包括了当年一样年轻的詹姆斯·威比(JamesWilby)。年轻的休,打在片头的名字,还是用他当时的名——休伊(Hughie)。
斯蒂芬·霍金(University)194218在英国牛津出生,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之所以在轮椅上坐了46年,是因为他在21岁时就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
罗伯特·胡克(ChristChurch):英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1635718生于威特岛的弗雷施瓦特。其父是教区牧师。1653年入牛津基督教会学院后胡克结识了玻意耳。1655年胡克成为玻意耳的助手。1662年起直到逝世一直担任皇家学会实验管理员。1663年胡克获得了牛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并且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菲利普·拉金(St.John's):英国诗人。192289生于考文垂。1943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曾先后工作于威灵顿(1943-1946)公共图书馆以及雷斯特(1946-1950)、贝尔法斯特(1950-1955)、赫尔(1955-1985)等大学图书馆。为诗集学会主席、大英文艺促进会文学委员会委员、美国文理科学院名誉院士。1985122因喉癌逝世于赫尔。著有诗集《北方船》、《少受欺骗者》、《降灵节婚礼》和《高窗》。曾获女王诗歌金质奖章、美国艺术和文学学术院洛安尼斯奖、德国FVS基金会莎士比亚奖和W.H.史密斯文学奖等。拉金被公认为是继T.S.艾略特之后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诗人
约翰·洛克(ChristChurch):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是全面系统地阐述宪政民主基本思想的第一位作家。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开国元勋及法国启蒙运动中的许多主要哲学家。1656年获得学士学位,1658年获硕士学位。青年时期的洛克就对科学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36岁被选入英国皇家学会。他与著名的化学家罗伯特·波意耳过从甚密,晚年又同艾萨克·牛顿结成好友。
钱钟书(Exeter):原名仰先,字哲良。曾用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清宣统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1121)生于江苏无锡。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十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受到冲击,并于196911月与妻子杨绛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校19723月回京,当年8月《管锥编》定稿。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出版。19981219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薄瓜瓜2005年底薄瓜瓜参加英国统一高考,报了竞争最激烈的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哲学、政治三项综合专业的创史学院,经全国统考和该校复考及再淘汰面视等程序,薄瓜瓜名列前茅,成为该学院本专业的首位中国学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200610月正式入学后,在牛津最高联合总会换届选举时,当选为常务理事,也是首位进入该会领导机构的中国人。薄瓜瓜从小成绩优秀,才华出众,聪名好学,机智过人,所以各大主流媒体把他同李禾禾,申宝峰,韩晗三人一起评为金牌四大才子。薄瓜瓜在牛津曾担任过;牛津大学最高联合总会常务理事、牛津扶助海外贫困学生协会主席助理2008北京奥运会海外学生志愿团团长、英国亚当史密斯经济研究会会员、牛津大学政、经、哲协会发言人等重要职务。
雪莱(University)1810年,18岁的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响,雪莱习惯性的将他关于上帝、政治和社会等问题的想法写成小册子散发给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并询问他们看后的意见。1818年至1819年,雪莱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极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与《麦布女王》相同,无法公开出版,而雪莱最成熟、结构最完美的作品《倩契》则被英国的评论家称为当代最恶劣的作品,似出于恶魔之手
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的叔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但专门研究经济发展史,也叫阿诺尔德·汤因比(1852-1883)。为了区分两者,我们通常都称呼二人的全名,以免混淆。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对历史有其独到的眼光。他的十册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
奥斯卡·王尔德(Magdalen)18541016—19001130)(又译奥斯卡·怀尔德)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艺术家。
斯蒂芬·沃尔夫勒姆(St.John's) 科学家、数学软件Mathematica的发明者之一。1959年生于英国伦敦,父亲是小说家,母亲是哲学教授。他曾在伊顿公学就读,入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就读,他开发Mathematica软件,创立了Wolfram Research公司,从事Mathematica的开发和发行。
 
 
 
学校特色
 
目前,牛津共有39学院,它们和学校的关系就象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那样采用联邦制形式。每一所学院都由HeadofHouse和几个Fellows管理,他们都是各种学术领域的专家,其中大多数在学校都有职位。6个准学院(称为永久性私人学堂”-PermanentPrivateHalls、为各宗教教派所办),至今还保留着它们的宗教特许状。此外还有一个继续教育学院。在35个学院中,众灵学院目前没有学生,只有院士(包括访问院士)。各学院规模不等,但都在500人以下,学生、教师(院士)来自不同的专业学科。
除学院外,牛津大学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尤其是后者),主要由学部来组织,学部不是大学内的自治单位,它们都是跨学院的机构,不附属于任何一个学院,不过各学部的教师和学生,首先必须是牛津大学内某一学院的一员。牛津现有16个学部:人类学地理学学部,生物科学学部,临床医学学部,英语文学学部,法学学部,经典哲学和古代历史学部,数学学部,中世纪和现代语言学部,现代历史学部,音乐学部,东方学学部,物理科学学部,生理科学学部,心理学学部,社会学学部,神学学部,文科学部下一般不再分系,理科学部下又分成30多个系,有的学部还设一些中心和研究所。此外,有的研究所(如教育研究所,招收有研究生)不隶属于上述各学部,而直属于大学。
牛津的研究力量雄厚,在其教师队伍中,就有83皇家学会会员,125位英国科学院院士。在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它都名列英国乃至世界前茅。近些年来,牛津不仅在文科而且在理科、不仅在基础科学而且在应用科学研究中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生物医学领域,自从弗雷明在伦敦发现青霉素后,本世纪40年代牛津的科学家弗罗里和蔡恩就将它投入临床应用,结果3人共享诺贝尔奖。今天用得最广的抗生素,1955年为牛津的爱德华·阿布拉罕发现。牛津也致力于将分子生物学应用于临床,将核磁共振原理应用于医疗诊断,在发现人体的免疫瓜系统和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于临床问题方面,牛津亦起领导作用。该校在艾滋病毒、移植手术和遗传病研究等方面也很有潜力。1987年斯奎波父子公司赠予该校药学系2000万英镑,以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
环境科领域,牛津的研究涉及森林史、气候变化遥感土地利用野生动物保护、家畜管理、污染、腐蚀、沙漠侵犯等众多课题。
牛津的固体物理、高磁学、激光研究、基本粒子研究和大气物理学等均在世界上占领先地位。物理系的克拉伦登实验室在世界核研究领域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基础研究还导向重要的工业开发,包括建立了如牛津仪器公司和牛津激光公司之类的企业。
仅在化学系,牛津目前就拥有4诺贝尔奖得主。该校在蛋白质、新型无机材料合成、分子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都有重大成果问世,并在化工医药微电子工业等领域推广应用。
牛津在地球内部动力学、陆界变形研究、低温处理和古生物学等领域也很有成就。牛津数学研究所在许多数学分支学科中居于世界前列,计算机科学研究在国内外亦有一定地位。牛津被国际上公认为英国的经济学中心。不仅金融管理学科专家,而且法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专家也参加到经济学研究中来。1987年进入工商界的牛津毕业生,已超过在其它行业就业的人数。
牛津的发展经济学国际关系研究亦很活跃,还被誉为研究当代中国最活跃的中心之一。
牛津大学有许多杰出的神学家哲学家、法学家、历史学家、音乐家文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它的政治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力量都相当强。
牛津共有104图书馆,其中的博德利图书馆是英国第二大图书馆(仅次于大不列颠图书馆),藏书600万册。
牛津出版社举世闻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出版社。尤其是它的20卷《牛津英语词典》,享誉全球。
对青年学生来说,进牛津读书,应该说是佼佼者的机会,是既痛苦又诱惑无限的事情,是光荣之路。然而,对英国社会来说,光荣之外另有深意。牛津、剑桥是通向最高权力的重要而又充满希望的途径。它们每年为英国培养出一批知识权贵,其中的一些人将登上权力的高峰。随便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这种诱惑的分量。1979年那一届议会,339名保守党议员中,有94名来自牛津、75名来自剑桥。这些校友们又组成俱乐部、校友会,互相提携,同甘共苦,而且,由父一辈到子一辈,形成了一个关系网。试想想,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1963英国《金融时报》社长、伦敦经济学院院长罗宾斯提出了《罗宾斯报告》。指责牛津、剑桥的垄断地位和所带来的墨守成规、保守难变的严重影响。当时的英国政府深以为然,在48小时内就批准了这份报告。政府决定创办更多的大学以冲淡牛津、剑桥的影响。很快,8所大学就开工了。但是不久人们惊诧地发现,8所大学几乎和牛津、剑桥没有什么两样,校舍的建筑风格、校园的气派格局,仿佛从牛津、剑桥描过来的,更有意思的是,这8所大学,都分别由一位来自牛津或剑桥的副校长担任校长。
 
学校历史
 
牛津是泰晤士河谷地的主要城市,其重要性是1167年英国牛津大学在此成立。牛津确定与有关。传说是古代牛群涉水而过的地方,因而取名牛津(Oxford)。牛津向来是伦敦西行路线上的重点,早在1096年,就已有人在牛津讲学。
牛津大学是英语国家中最古老的大学。在12世纪之前,英国是没有大学的,人们都是去法国和其它欧陆国家求学。1167年,当时的英格兰国王同法兰西国王发生争吵,英王一气之下,把寄读于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召回,禁止他们再去巴黎大学。另一说法是,法王一气之下,把英国学者从巴黎大学赶回英国。不管如何,这些学者从巴黎回国,聚集于牛津,从事经院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于是人们开始把牛津作为一个总学,这实际上就是牛津大学的前身。学者们之所以会聚集在牛津,是由于当时亨利二世把他的一个宫殿建在牛津,学者们为取得国王的保护,就来到了这里。12世纪末,牛津被称为师生大学1201年,它有了第一位校长。1213年,该校从罗马教皇的使节那里得到第一张特许状
正是在中世纪,那些思想活跃、生活不羁、常赊欠债务的青年学生,不可避免地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剑桥大学的创办也是13世纪初。其中最大的一次冲突,几百名学生被乱箭射死。这件事的结果是国王出面镇压,并判市民赔偿牛津大学500年费用。
构成牛津大学的学院有许多在1316世纪之间创立,基督教会学院1525年渥西枢机主教创建,作为培训主教的教会学院。汤姆方园里的塔楼上半部是列恩1682年建造,为本市最大型塔楼。1648年汤姆大钟挂上时,学院共有101名学生,因此在晚上905分(牛津的时间比格林威治5分钟)大钟敲101下,提醒学生注意宵禁1963年起不再实施)。
默顿学院是牛津最古老的学院(1264年)。其它有:新学院(1379年)、皇后学院1695年)等。每所学院均有其辉煌的历史、神话般的建筑遗迹,可以描画出各种有趣的史实。
17世纪内战期间许多战役在牛津附近开打,此地曾为受学生支持的查理一世的总司令部。当保皇党员被迫逃离牛津时,克伦维尔自封为大学的校长。
 
牛津与剑桥
 
长久以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一直是被人们联在一起的。在英文里则有专有的一个词:牛桥-Oxbridge。其实两校差别并不大。学校组织,建筑格式等非常类似。如前所述,剑桥本身就是牛津大学学生和市民冲突在之后,师生流落到剑桥建立的。两校之间的接触与交流一直很密切。
当然,不同之处是不必刻意就可以找到的。有人对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做了分析,牛津大学会问:“What do you think,剑桥大学会问:“What do you know看来,牛津大学更注重思想,而剑桥大学更注重求知。这大概就是牛津出了29名首相,剑桥出了61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一所大学,成绩斐然至此,无人能出其右。
1168年,牛津大学成立。1209年,牛津一位学生练习射箭,误杀了镇上一名妇女,引发了一场骚乱。愤怒的牛津市民抓了两个无辜的老师严刑拷打,从而引发冲突。结果师生们被市民追杀得四处逃窜。12名牛津师生流落到剑桥,被伊利主教收容。之后,其它地方的一些学者也慕名而来,一所新的大学逐渐建立起来,就是剑桥大学。如今的市民,多数都从事与学校有关的工作,早就与学生们和睦相处,但要指望民风淳朴却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两座城镇已经是典型的旅游胜地。
两所学校间有些类似中清华与北大,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竞争很为人们关注,举世瞩目。一百多年来每年都要举行的划船赛,牛津赢了71次,剑桥赢了77次,基本拉平。一般的看法是牛津的人文科学更强一些,剑桥的工程技术更有优势。在英国每年都有大学排名,两校通常是交替为第一、二名。近年来高技术强势,剑桥在前的次数多一些。2002泰晤士报的最新综合排名是牛津居冠。
 
学习在牛津
 
英国的高等教育规定,一般上大学,不需再行入学考试,凭中学毕业成绩即可进入;但进牛津、剑桥还要单独报名。按近几年情况,程序一般是这样的:首先,想报名的中学生需要中学老师校长推荐在入学前一年报名。所以一般是成绩优异学生才报名。然后牛津、剑桥在报名的中学生中初选,通常是招生额的3-5倍。一些工程专业可能低些,另一些专业如医科等则可能到10倍以上。
入学至牛津大学须同时获得大学系所及学院入学的同意。牛津初步录取的学生在年底要在牛津的学院进行考试。考试一般是三天,包括笔试和几次面试(口试)。这次通过的学生可以拿到有条件录取,条件即学生明年的中学毕业考试成绩。一般要求是三门主课都是A。但对于比较冷的专业或非常想要的学生,可能也会很低。收到这个录取的学子们如果在次年6月会考中拿到所需的成绩,则就可以在一个愉快的假期后,准备入学了。
牛津大学创建之时没有规划统一的校区,当时学生和教师都租住在城内不同地方。后来为了管理方便就采用独立学院联合办学的方式,逐渐建起了学院,至今仍保持着这一传统。牛津学院及其机构散布于牛津全城。每个学院由300500个师生组成一个集体,从事不同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文理工科基本齐全。大学的建筑也基本都是各个学院自成一体。学院都是由一片片绿茸茸的草坪与四周环绕的中世纪的土黄色哥特式建筑楼群构成的一座座四方院。并且大多数学院是院中有院。有的学院甚至河、湖、花、草、虫、鱼、鸟、兽一应俱全。汉语把英文词college译为学院,大概就来源于牛津和剑桥的四方。虽然从建筑外表看,牛津十分古老,但从内部设备看,却十分现代。在大学科学区里,你可以看到工程科学、核物理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的先进设备。
至今牛津大学最老的据说是默顿学院,建于1264年,最年轻的叫圣凯瑟琳学院,建于1963年,两个学院相差整整七个世纪。学院除要照料学生食宿外,并安排各类体育、团体社交活动,负责指派导师(tutor)照顾学生。由于各学院财务状况不一,有的学院很有钱,有广大的场地及良好的设备或福利,像客房、图书馆及研究室等。而大学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向外代表各学院,统一安排全校课堂讲授(lecture)及讨论会(Seminar),以及统一颁发毕业文凭等工作。就实质情况来看,学生和所属学院的关系,远超过了大学。
学院的名称听起来很奇怪,其实不少学院的命名是很偶然的原因。比如,基督教堂学院,是因为牛津城最古老的大教堂就在学院之内;万灵学院是为了纪念百年战争战死者的英灵;奥里尔学院则因为刚刚建立的时候,学院买了一所名叫奥里尔(意为黄莺)的房子。还有一所学院叫布拉斯诺兹,这个字是由英语铜鼻子一词演变过来的,因为学院大门上的铜门环很像个鼻子,而且至今还供在学院的餐厅里。学院也不按专业划分,但在发展过程中,各个学院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比如,基督教堂学院以浓厚的贵族气氛着称;默顿学院出了不少诗人;圣埃德蒙大厅学院特别喜欢招收运动员;奥里尔学院侧重培养牧师;摩德林学院有许多赛艇高手。这些学院彼此平等,学生可以在任何一所学院学习,直到毕业。
钱钟书毕业的是埃可塞特学院(Exeter),就在耶稣(Jesus)学院对面。在附近WaltonStreet旁边可以找到克来登小巷,钱就是以之为名编了个克来等大学。
学校的管理是很严格的。每10个学生学校配一名校工,照顾学生,替他们整理床铺、打扫房间;除此之外,还负责早晨叫醒睡懒觉的学生,检查学生是否去上课。校工有这样双重的责任,所以他们有一个很特殊的称呼,叫侦察
牛津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导师制。学生的导师由研究人员担任,他们多为品学俱佳的学者,在一定的领域卓有建树。导师制要求学生每周与导师见一次面,将自己一周内研究和撰写的论文向导师宣读。此外,还有许多讲座。每个讲座不论是导师还是学生,不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都可以自由发言,平等讨论。海阔天空的议论是很吸引人的,但在议论之后,要交作业。与导师单独见面,宣读一周内研究和撰写的论文时,导师要评论,要提问,如果论文质量不行,答辩不好,要影响成绩、影响毕业。须知,一周一次,不得耽误,而且周复一周,哪有那么多新见解、新思想呢?可是,导师不相信解释。这种学习方法确实带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督促学生上进,但这一周一次的压力无论如何让青年学生轻松不起来。
 
学校资源情况
 
牛津大学各学院学生总数有一万二千人左右,其中九千名左右是大学部学生,而教职员共有五千四百人。大学中的主要行政人员,均选自牛津本身的教授及研究员。校长(Chancellor)是一项名誉职,是学校的最高层人物,主持学校所有的主要仪式。实际行政工作,由学校每四年任命一位副校长”(ViceChancellor)管理,他掌管着学校政务会--一个由选举出来的教员组成的负责学校日常事务的组织。大学的学术性事务则由总董事会管理,总董事会的主席每两年选举一次。
副校长由各学院轮流产生,任期四年。由所有的牛津毕业生组成的大学评议会(Convocation),负责选出每任校长。而实际的行政监督、建议工作,则由教职员大会(Congregation)所负责。大会选出十八名执行委员(HebdomadalCouncil),每周开会,会同校中行政人员,决定学校发展方向。大学中的训导长也由各学院轮流选出。担任训导长的额外报酬,是可以在任期内,获赠牛津大学出版部的所有出版书籍,而在他们的学位袍上,亦可终身加配一条黑色的肩带,以表学校对其工作的感谢。另外大学中的校警,被学生昵称为牛头犬Bulldog)。他们执行工作时,仍头戴传统的大礼帽,颇有古风,校警向大学的训导长负责。
牛津的学校组织以16个学部(Faculty)为基础,有些学院还设有下属学部。每个学院都有一个经选举产生的董事会,该董事会对它所在学院的本科生课程负责。每个学院自行承认、监督、检测所有毕业生相关科目的成绩。在得到总董事会认可的情况下,它同时负责聘任教职员,以及与学院所包含科目有关的一切学术性事物。许多学院是以系的形式组织起来的;不以系为组织单位的主要是人文艺术学院。有些课程(如教育学)由委员会而不是由学院董事会负责。在学科中担任教学研究任务的学术人员通常隶属于某一个学院。
附:
2005年海外学生(参考性)学费:
大学本科生:
文科5720
理科:7580
医学:13960
研究生:
生物-生理-心理8910
临床医学:16337
MBA16000
其它:6684
食宿费:每年:6900
据牛津校方介绍,从2006年开始,在牛津念书的英国学生每年的学费将上调到3千英镑(6千美元),但外国学生的学费最高则将可能达到每年2万镑(4万美元)
海外大学生虽然不可以获得英国本地学生享有的丰厚补贴,但有机会获得各种丰厚的奖学金,其中大部分为全额奖。海外学生可以申请的牛津大学奖学金机会很多,包括:K.C.WONG奖学金、ST.HUGH'COLLGE奖学金,CITIBANK/FCO学金、香港牛津奖学金基金会提供的奖学金,以及壳牌运输贸易公司百年纪念奖学金等等。数额每年大约为两万英镑,包括学费住宿和生活费。所有希望入读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必须向大学提出申请。视乎所申请的学科,申请人可能需要参加入学考试。
 
学校声誉
 
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洗礼以及现代化的过程,牛津大学现在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30多个学院、1万多名学生的综合性大学。牛津大学以自然科学和应用经济科学、商务管理哲学三大领域的不断进取与创新成就,震撼整个世界,同时也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声名远扬:阅读、实验、导师辅导等多种方法结合,尊重学习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出一代代堪称天之骄子的牛津精英。该校在心理学、生物学和法律、工程学、社会科学、经济、哲学、历史、音乐、化学、生物化学、文学、法语、德语、丹麦语、数学、物理、地球科学上均是行内之翘楚。
在近800年的历史中,牛津大学培养了5个国王、26位英国首相(包括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和前任首相布莱尔)、多位外国政府首脑(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近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如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哲学家培根、诗人雪莱、作家格林、化学家罗伯特·玻意耳、天文学家哈雷等。就连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也毕业于牛津大学英文系。20012002学年,在牛津大学就读的学生总数超过1.65万人,其中,来自130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占了1/3,在校研究生的数目约为5000人。牛津大学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著名的牛津人
 
牛津产生了至少来自7个国家的11位国王,6位英国国王,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19个国家的53位总统和首相,包括25位英国首相(其中13位来自基督堂学院),12位圣人,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红衣主教。
国王
大学主题首页
爱德华七世 (Christ Church)
爱德华八世 (Magdalen)
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
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 (Balliol)
挪威国王奥拉夫五世
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艾哈迈德·沙阿 (Worcester)
马来西亚最高元首端古·阿卜杜勒·哈利姆 (Wadham)
马来西亚最高元首端古·加法尔·伊卜尼 (Balliol)
泰国国王拉玛六世
荷兰国王威廉二世
东加国王乔治·图普五世
英国首相
托尼·布莱尔 1997-2007 (St John's)
玛格利特·撒切尔 - 1979-1990 (Somerville)
哈罗德·威尔逊 1964-1970, 1974-1976 (Jesus)
爱德华·希思 1970-1974 (Balliol)
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 1963-1964 (Christ Church)
哈罗德·麦克米兰 1957-1963 (Balliol)
安东尼·艾登 1955-1957 (Christ Church)
克莱门特·艾德礼 1945-1951 (University)
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四度任英国首相 (Christ Church)
乔治·格伦维尔 1763-1765 (Christ Church)
总统和总理
比尔·克林顿前美国总统(University)
莱斯特·皮尔逊前加拿大总理 1963-1968
约翰·马尔科姆·弗雷泽前澳大利亚总理 1975-1983
英迪拉·甘地前印度总理 (Somerville)
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前巴基斯坦总理 1971-1973 (Christ Church)
贝娜齐尔·布托前巴基斯坦总理 1988-1990, 1993-1996 (Lady Margaret Hall)
香港总督
彭定康勋爵 (28, 1992-1997, Balliol)
卫奕信勋爵 (27, 1987-1992, Keble)
麦理浩勋爵 (25, 1971-1982, Balliol)
罗富国爵士 (20, 1937-1941, Balliol)
郝德杰爵士 (19, 1935-1937, Exeter)
金文泰爵士 (17, 1925-1930, Magdalen)
司徒拔爵士 (16, 1919-1925, Corpus Christi)
德辅爵士 (10, 1887-1891, Balliol)
宝云爵士 (9, 1868-1873, Trinity/Brasenose)
戴维斯爵士 (2, 1844-1848, Hertford)
其他
J.R.R.托尔金像,Exeter学院蒂姆·伯纳斯- (Queen's)
昂山素姬 (St. Hugh's)
安德鲁·洛伊韦伯
Joseph Addison (Queen's/Magdalen)
罗温·阿特金森 (Queen's College)
罗吉尔·培根
杰里米·边沁 (Queen's)
Zulfiqar Ali Bhutto (Christ Church)
罗伯特·波义耳
丹尼尔˙布尔斯廷
Richard Burton (actor) (Exeter)
Richard Burton (orientalist) (Trinity)
路易斯·卡罗 (Christ Church)
理查德·道金斯 (Balliol)
John Donne (Hertford)
Alfred Douglas (Magdalen)
T. S. 艾略特 (Merton)
休葛兰 (New)
Edmond Halley (Queen's)
Bob Hawke (University)
史提芬·霍金 (University)
罗伯特˙胡克 (Christ Church)
塞缪尔·詹森 (Pembroke)
Liaquat Ali Khan
Kris Kristofferson (Merton)
菲利普˙拉金 (St. John's)
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 (Jesus)
Barbara Levick (St. Hugh's/St. Hilda's)
C. S. Lewis (University/Magdalen)
约翰·洛克 (Christ Church)
Iris Murdoch (Somerville/St. Anne's)
William of Ockham (Merton)
Cardinal Newman (Trinity)
Robert Peel (Christ Church)
Philip Pullman (Exeter)
钱钟书 (Exeter)
Walter Raleigh (Oriel)
A. L. Rowse (Oriel/All Souls)
Dorothy L. Sayers (Somerville)
John Duns Scotus
雪莱 (University)
亚当·斯密 (Balliol)
A. J. P. Taylor (Oriel)
J.R.R.托尔金 (Exeter)
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 (Balliol)
John Wesley (Lincoln)
奥斯卡·王尔德 (Magdalen)
斯蒂芬·沃尔夫勒姆 (St. John's)
Cardinal Wolsey (Magdalen)
Christopher Wren (Wadham)
Terry Jones (St. Edmund Hall)
约翰·拉斯金 (Christ Church)
凯特·贝琴萨 (New College)
胡志强 (Balliol)
胡婷婷
艾蜜莉·莫特(Emily Mortimer) (Lincoln)
艾美莉亚·福克斯(Emilia Fox)
(文字来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7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