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影评:《高考1977》有高潮!


    听说《高考1977》这部影片,曾在上海的一个电影院里,做试探性放映:观众免票入场,看完电影以后,根据观影的感受,出来自愿往钱箱里投钱。今天刚看了这部影片,自然也就想起了这件事。如果我那天在场的话,我想我会往钱箱里投10元钱。这部影片,让我这个亲历了那个时代的人,会在欣赏之余,有更多艺术与现实的比较。这部影片抓住了一个好的主题,可是挺遗憾的,这部影片并没有把这个主题应有的写作空间用足了,充其量只能是勉强地交了份答卷。在主旋律影片中,能得到我这样的评价就算是不错了,比起有些空洞乏味的说教片,这部影片还有能打动我的地方,还有能感动我的情节,还有在片子看完之后,让我回想起来仍然激动的片段。这部影片给我的整体感受,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一部正统片,二处高潮戏,三个低级人。
    这部影片是一部正统片,主旋律色彩很浓厚。1977年,在中断了11年之后恢复了高考;有太多平凡的中国人,从此又有了飞黄腾达的机会。这段历史很值得大书特书。但是,我们是在拍故事片,而不是在拍纪录片,因此,需要注意一下故事的生动性和手法的艺术性。此片在讲述它的时代背景的时候,过于生硬和呆板了;让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会有在上政治课时的感觉。
    影片的导演之一是吴天戈,这是大导演吴贻弓的公子。如果说,看了葛优父子的戏,我一下就会想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老话得话;想到吴家父子的作品,我想起的则是另外一句话:“姜还是老的辣”。吴公子应该多揣摩揣摩老爷子的片子,尤其是《城南旧事》,看看老爷子是怎么写人的,怎么说事的,怎么雕琢电影的细节的,怎么润色人物的个性的。如果说,老爷子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的话,小公子现在还欠火候。此片的人物不像是活生生的,而像是从我们1977年以前就熟悉了的人物模子里拖出来的。
    这部影片中有三个低级人物,说他们低级,不是说他们的所作所为低级,而是说他们的人物塑造很低级。第一个低级人物是一号男主角,王学兵饰演的潘志友,他出场最多,戏也最多,可给我的回味却很少。他让我想到了主旋律影片的一个特点:越是位置靠前的主角,就越空洞。尤其是最后那一笔:这位潘连长看到他的战友们争先恐后地冲进了考场,他也很希望他深爱着的女友考上大学,而他自己却宁愿放弃高考,扎根农村一辈子。这样的人物太概念化了,也太说教味了,早就没有号召力了。所以,现在还在塑造这号假大空的人物,太低级!
    第二个低级人物,是片子里的一号女主角陈琼。编导在写她的时候太随心所欲了,完全不顾人物的性格发展和人物的时代感:一会儿让她被一个历史反革命父亲的政治黑影压迫了十几年;一会儿又让她厚着脸皮跑到男友跟前,明说明做地把身子给了男友。编导是不熟悉那个时代呢,还是虽然经历个那个时代,但观察和体验不够呢?一个有着严重政治问题的家庭出身的女孩子,在那个年代,受到的屈辱和打击是沉重和深重的;为了显示她的革命性,她就会极力做出一副超级革命的样子来,生怕别人想到她的黑,怎么会再往自己身上泼脏水呢?那个女演员,显然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认识太肤浅、太幼稚了;虽说穿上了那个时代的服装,扎上了那个时代的小辫,可言谈举止,一点也没有那个年代的压抑感。这是一个被写的矛盾、演的更矛盾的人物,太低级!
    第三个低级人物,是由赵有亮饰演的陈琼的父亲陈甫德。写这个人物的低级错误,就是编导不顾人物性格的连贯性,随意地勾勒人物。先是让他当了十几年的历史反革命;然后又让他扮成招生办的领导,来欺骗农场的场长;最后再让他私课公章开假证明,来为女儿开路。按照此类人物的铺垫,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对他们不会太陌生:这是一些在强大的、持久的政治运动中,早已被碾碎了脊梁和打垮了精神的人;他们更像是一只长着人样的老鼠,就是借给他们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做那假扮领导和开假证明这样的事呀!随心所欲地描画人物,太低级!
    如果我只有对这三个低级人物的记忆,我就不会给这部片子打及格分了。我在看影片的时候和看完影片之后,都被影片里的两段高潮戏深深地感动着。一处戏是:上海知青小根宝,为了能够被推荐返城,拼命地去扛那三百斤重的大包,结果虽然拼尽了全力,还是倒在了目标的前面,而他的玩命,终于感动了战友们,大家同意在下次有推荐名额的时候推荐他。这个情节设计得非常好,当时城乡的反差太大了,因此小根宝太想回城了,为了回城,他豁出去了!影片虽然没有过多地去描写农场生活的艰苦和贫乏,但是,不管是否亲历过上山下乡,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知青们的悲惨生活。这段戏,虚写了知青们当时的艰难岁月,也为后来他们的渴望高考做了含蓄的铺垫。
    当然,影片的最高潮戏还不是这段,而是最后那场赶火车去考场的重头戏。一切都很自然,一切也都很真实。一大堆考生,挤在一辆拖拉机上,去火车站赶一天只有一趟的火车;不料,拖拉机在快要到火车站的地方出了故障,抛锚了;好容易等到高考机会的考生们,像疯了一样在那寒冷的冬日里,在那白雪覆盖的大地上,玩命地奔跑着,往火车站冲去;他们跑得很猛,跑得很狂,跑得很野!这疯跑,设计得太好了!这既是在赶现实中的火车——一天唯一的一班火车;也是在赶象征性的火车——一生难得的一班列车。我想,过不了多长时间,这部影片里的很多情节,我都不会有什么印象了;但是,这场戏,我会永远地记住的!不过,我还有些遗憾,如果影片之前的铺垫能够更精致,这场戏就会更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这部影片讲到考生们终于进了考场就可以结束了,一定要说谁最后考上了什么大学的什么系,倒成了画蛇添足了。影片多次重复的一句话,我觉得说得挺好的:1977年的高考恢复,这一事件比高考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