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爱心换笑颜


 

乐以爱换笑颜
 
——讲述一对夫妻政协委员吉曜增与李玉坤的故事
 
夕阳似火,霞光灿烂。在高楼林立的开原城内,座落一幢不显眼的小屋。小屋里的墙上,挂着辽宁省、铁岭市和开原市(县级)颁发的各种奖旗、奖状,今天,又多了一副开原市政协主席杨士良题写的“不执政但常思国是;非为官却永念民情”的赠联,使小屋的主人更觉得蓬荜生辉。
小屋的主人是一对年逾花甲的老夫妻。他们是63岁的铁岭市政协委员、开原市东风帆布厂(私营企业)厂长吉曜增和61岁的开原市政协常委、缝纫个体户李玉坤。
杨士良题写的赠联,是两位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的心灵写照,这里有讲不完的故事——
一、好好念书吧孩子,你家里没钱我们供
19942月下旬,吉曜增和夫人李玉坤参加市里政协召开的一次会议,在会上听说开原高中有两个家住农村的应届毕业生,学习成绩在全校都是非常拨尖,可惜因为家穷供不起,准备回乡务农……
会上,两位老人话说不多,可回家后却失眠了,翻来覆去总是忘不下那两个高中生的农村孩子。
32日,两位老人走进开原高中校园,先到校长室说明来意,校长听了很受感动,认认真真地向两位老人介绍了这两个农村学生的家庭情况:其中一个叫李军,家住威远堡镇何家村,父母都是聋哑残疾人,已丧失劳动能力;另一个叫周振军,家住庆云堡三台子村,1992年父亲病故,母亲改嫁,他如今是无家可归……
两位老人听着听着,眼圈红了。他们离开校长室,直接找到李军、周振军和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又详细地问了一些情况。两位老人慈祥地看着面前的两个农村孩子,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人才。看两个孩子眼泪汪汪的低头不语,老吉轻轻地拍拍他们的肩膀,安慰说:“别难过,你们俩只管好好念书,家里没钱我们供。”说着,从衣兜里掏出事先准备好的1000元钱,分别放到李军、周振军手里:“先用着,等毕业考上大学后,我和你伯母继续供。”李军、周振军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连声道谢。
暑期,高考发榜了,李军、周振军没有辜负两位老人的期望,双双考上了大学。
当天,李军拿着石油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既高兴,又不好意思给老人添麻烦,怀着十分矛盾的心情来到两倍位老人的家,低声说:“我考上大学啦。”老吉一听,象自己儿子金榜题名一样高兴,“好!有出息!来,他伯母:今儿个咱一块庆贺庆贺!”说话间,李玉坤走进了厨房,很快饭桌上就摆了七、八个下酒菜。
第二天,周振军也拿着安徽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到老人家报喜。“太好了,再庆贺!”两位老人又摆了一桌丰盛的家宴。
93日,开学的日子到了。这天一大早,两位老人就把提早准备好的学费、路费和路上吃的用的水果、罐头、糕点……分别装满两个旅行袋交给李军和周振军,然后千叮咛万嘱咐地送他们到火车站,看着他们进了车箱,一直目送到列车远去……
两位老人对李军、周振军胜似对自己的亲生儿子,每年寒署假,都让他们在自己家里度过。去年周振军放寒假回来正赶上过春节,老吉看他衣着单薄,便不声不响地上街给他买了一件80元钱的棉军大衣,拿回家老伴一看没相中,说:“孩子在大学里念书哪能穿这件衣服?”老吉二话没说,马上再去商店换回200多元的毛料大衣给周振军穿上。
两年来,老人为李军、周振军支付学费、伙食费等各种费用2万元。老吉说:“国家需要人才,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哪怕借钱,也要供他们把大学念完。”
二、何必知道他是谁,只要看到他痛苦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就足够了
周振军的父亲病故后,母亲又找了个男人,可不久,这个男人又离她远去。孤寂的母亲无着无落,她想到了儿子的恩人老吉夫妇。一天,她到老吉家串门,老吉夫妇热情地接待了她,可她一住就不想走了。老吉犯了合计:一个孤身女人长期在自己家,社会上人多嘴杂,免不了引出闲话——怪不得老吉头供人家孩子念书……
老吉看她年纪还轻,身体也好,便东奔西跑,不辞辛苦地帮她找到一份住宿都非常方便的合适工作;不久老吉又当起了红娘,帮周振军的母亲建立起一个幸福的新家庭。
1994年一个寒冷的冬天,空中飞着雪花,有位50多岁的驼背人,慕名找到老吉家,说自己家里没钱买粮,老吉看他一副痛苦的表情,委同情:“需要多少?我替你买。”他翻出自己家的粮本,同那人一起到粮店买了20公斤大米。买完后,看那人弯腰驼背的往回拿困难,就雇了一辆三轮车,帮他送到家。从此,驼背人家里一没粮就来找老吉。至今老吉月月帮他买粮、送粮,两个冬春过去了,却从来没有问过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家里有个理智不健全的且口齿不清的老婆和一个呆傻的儿子。
类似这样的事,这些年老吉自己也记不清做了多少,他说:“何必知道他是谁,只要看到他痛苦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就足够了。”
三、“走后”留下钱做啥用?除了够孩子们念书用外不给儿女留下一分
两位老人认为,钱是身外之物,没有不行,多了没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他们对国家希望工程、扶贫救灾、修复周总理纪念馆等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总是慷慨解囊,毫不吝啬。每次少则三、五百,多则两、三千,据不完全统计,两位老人这些年向社会捐款有三、四万元了。
老吉说:“将来有一天我们老两口子‘走了’,除了留下孙子、孙女、外孙女念书的钱外,多一分也不给儿女们留,剩下的钱干啥用?暂时还不能过早地宣布。
老人不肯泄露“天机“,旁人也不便妄加评论,但有一点是人所共知的——两位老人用辛勤汗水挣来的钱,决不允许下一代用来吃喝玩乐,包括他们疼爱的孙子、孙女和外孙女,对他们念书需要花的钱,花多少都在所不惜,但决不让他们兜里有随便用的零花钱。念小学的孙子语文学习成绩跟不上,他们就花钱请家教给补课,并鼓励小孙子说:“等你学习成绩上去了,爷爷奶奶给重奖。”期末,小孙子语文考试得了99分,爷爷奶奶高兴了,重奖什么呢?两位老人带了几千元,领着孙子、孙女和外孙女去北京看天安门,讲五星红旗是怎样从这里升起的;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讲共和国是怎样诞生的;登八达岭、游览长城讲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是咋回事,在孩子们的稚嫩的心田播下爱祖国、爱人民的种子。
1992年,莺飞草长,桃红柳绿的季节,李玉坤以市政协考察团成员的身份,到古城堡小学幼儿园考察幼教情况,发现那里的小朋友在操场做跳皮筋游戏,用的是废布条连结起来的一根小绳,有的小朋友连个文具盒都没有,上学背的书包是用妈妈的围裙缝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家和老吉一说,第二天老吉就去商店买来300多元的玩教具,亲自骑自行车给远离县城20多公里的古城堡小学送去。赶上中午,校领导留他吃饭,他推辞不过,答应了,可他一看桌上的丰盛酒菜,犯了合计:我送这点东西不都吃回去了吗!席间,他借口出去洗手,先把账结完了。这样,学校领导没招待他,反让他招待了。
四、我这辈子走的不就是“光彩路”吗?何不帮他们也走这条路
李玉坤从小心灵手巧,十几岁开始飞针走线,做了一辈子缝纫活儿,是开原城内知名的缝纫个体户,每月收入500多元。
1987年,她和老吉在开原市召开的一次扶贫工作会议上,听说位于东部贫困山区的曾家屯乡红花甸村有许多年轻妇女没活儿干,很想找点营生。当时城里正时兴待业青年自谋职业,走光彩路。李玉坤想:自己一辈子不正是走的这条路吗!何不帮红花甸的妇女也走这条路呢?她和老吉一商量,决定帮助红花甸村培训缝纫人才,办个服装加工厂。
62日,红花甸村选派出精明能干的七姐妹,进城向李玉坤拜师学艺。
看到她们来了,李玉坤立马放下自己手中的缝纫活儿,热情地帮她们安排好住宿,又花钱新买两台缝纫机,当上了培训教员。
六月流火,天气闷热。李玉坤怕七姐妹中署,于是就每天花钱给她们买冰糕、汽水……让她们防暑降温。有的患了感冒,李玉坤像对自己女儿一们亲自护送到医院,不仅替她们挂号、取药,还替她们付款。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正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日子,两位老人想:牵儿挂女的七姐妹离家在外不容易,要尽可能让她们过得高兴。这天一大早,两位老人就忙着给她们包粽子、煮鸡蛋……并准备了一大桌子丰盛的节日家宴,七姐妹还破例喝了几口酒,脸上泛出红晕,有说有笑,比在自己家里过节学开心呢。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七姐妹个个学业有成,难舍难离地向老人告别,临别时,李玉坤把新买来的一套剪裁案子、尺子……以及针、线等缝纫用具送给她们,让她们带回村里办厂用。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李玉坤不仅没收她们一分钱,减少了500元的缝纫收入,另外还搭进六七百元。
七姐妹回村后,很快办起了服装加工厂,村民们高兴地说:送进城里七姐妹飞回村来“七仙女”。
七姐妹回村后,两位老人仍然挂念她们。他们不顾自己已过半百的年纪,不畏远离县城30多公里的红花甸村山路崎岖,先后四次自备伙食到村里看望,对七姐妹进行现场指导,并帮助她们购买原料,推销产品,为贫困山村脱贫致富开辟出一条光彩路。
五、年轻人啊请记住:啥年月也不能对不起国家
1984年,吉曜增凭5万元资金办起了为工交企业生产苫布的帆布厂。在产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他坚持以信为本,以质量取胜,感动了“上帝”,占领了市场,使只有5万元家底起步的小作坊,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几十万元固定资产的私营企业,并先后为社会解决260多名青年待分配期间的就业问题。对此,老吉由衷地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他十几年如一日,不占国家一分钱贷款,不欠国家一分钱税金。他说:做人首先必须讲良心,决不能自己坐着豪华车,手拿“在哥大”,泡在大酒店里摆阔、歌舞厅里潇洒,却占着国家贷款不还,欠税不交,甚至偷税、漏税,干对不起国家的事。
1994年冬,开原市某企业一名司机在老吉厂里订做一块汽车防寒被,当老吉给他开发票时,那位司机手一挥:“算了吧,给我扯一张回去自己填。”老吉认真地说:“发票不是随便扯的,自己填不符合规定。”司机瞪了老吉一眼,威胁说:“你是不是活腻了?往后买卖还想做不?”老吉理直气壮地回答:“我这辈子不想改行了,但绝不能做违法买卖占国家的便宜!”边说边把开好的发票放在桌子上。
19964月,有两位顾客在老吉那分别买了一笔5300元和一笔800元的帆布用品,其中的一位顾客说:“价钱少核点,我们就不要发票了,这样咱俩都得到了实惠。”老吉解释说:“发票是纳税的依据,不开就等于偷税,我不能做这种对不息国这有的事。“喂哟!这老头还挺进步的呀!没看都啥年月了啦?还跟我扯这个哩根冷楞呢?!”
老吉审视了一下对方,并不急不恼、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啊,记住!不管啥年月,都要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地做人。”
说到对得起国家,老吉真是表里如一,问心无愧。他几十年如一日,没做过对不起国家、对不起良心的事。他办厂以来,累计缴纳税金28万多元,从来没有拖欠过。被省税务局和省个体协会授予为“守法纳税个体户”,是开原市纪委、监察局确定的“个体合法权益重点保护对象”。
吉曜增和他的夫人李玉坤分别被省、市有关部门授予“岗位学雷锋标兵”、“统一战线先进个人”等各种荣誉称号。满屋子光彩夺目的奖旗、奖状和一摞摞金光灿灿的荣誉证书,映示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
作者:李荣安
此稿发表在《铁岭日报》1996522日头版头题和辽宁《税务》1998年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