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殡葬改革与塔葬管理
陈绪国
[按]本文是1998年肇庆市殡葬改革研讨会正式提交的论文,被列入《论文目录表》第15篇。在正式提交的40篇论文中,属于一般性论文。肇庆市法学会1998年4月28日下发的有关文件中,列出的专题研讨会论题有15大类,其中,属于创新机制之类的是重点,而殡葬管理方式方面的论文属于次重点。在此之前,笔者在广东省一些报刊上发表过几篇同类题材的文章,可能产生了一些辐射效应,导致在此次研讨会上有几篇论文与此论文内容有些雷同。本文仅获表扬奖(总数若干篇),未获优秀奖(总数3篇)。按照自己的实力,是可以提交3——4篇的,而筹备组副组长、华南理工大学王德庆教授认为有1篇表示一下子就够了,他说,会议作东的是肇庆而不是广州,再说不是民政、法学圈子里的人应当谦让,最后只能提交1篇。
文章内容如下,第四部分从略。
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在人口计划管理方面,产生并遗留下来三大难题:计划生育、失业与就业再就业、往生人口管理。前两大问题,由于整个社会从上至下普及关心、参与、支持与资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较好地解决。而往生人口的统筹管理,亦即殡葬改革,从理论、政策、方法到实践,遇到了一系列困难与问题。本文特选择塔葬改革这种形式进行探讨,以期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所谓殡葬改革,正如国务院去年7月份发布的《殡葬管理条例》所述:“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所谓塔葬管理,就是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牵头,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积极倡导火葬与塔葬,避免火葬以后另外土葬,建设好管理好灵塔园,并借此来推动全方位的殡葬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殡葬改革,为什么要塔葬?这是因为,它是一种特别优越的丧葬模式,有三大特点,下面分别阐述。
一、从殡葬文化学、民俗文化学角度来看,塔葬是一种超级殡葬形式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在数千年乃至数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且创造了丰富的殡葬文化。自古以来,由于人们的贫富贵贱不同,民族传统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乡规民约不同,长幼辈节不同,丧葬名节各有不同。散见于各种典籍,关于丧葬的形式有60多种,死亡称谓有500种。例如,未名之死为“殉”,为士之死为“不禄”,战斗之死为“殉亡”,国君之死为“薨”,教徒之死为“升天”,僧尼之死为“圆寂”,父亲、长辈男性之死为“先考”,母亲、长辈女性之死为“考妣”等等。
原始社会,人死后往往葬无定所,顿作孤魂野鬼。奴隶社会,奴隶们在世上是“会说话的牲口”,死后往往充当奴隶主的陪葬品,孤魂野鬼同样多多。封建社会,大量财富流向官僚地主阶级,阶级分化、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宗教文化、殡葬文化繁荣昌盛,这一时期,以土葬、棺葬为主,逐步发展了水葬、穴葬、鸟葬、天葬、树葬、崖葬以及火葬、陵葬、塔葬等形式。进入现代社会,城市化先进国家和地区以火葬、陵葬、塔葬为主,非城市化落后国家和地区则以土葬、棺葬为主。而航空葬、太空葬、冰库葬等,这几种特殊形式,由是世界级富豪得以消受的超级特权。
塔葬,是一种很特别的“高规格”丧葬形式,与佛教哲学的传承和佛祖的率先垂范有着悠久的渊源。佛教教义有自觉论、色空论、因果报应论、生死轮回论等。其基本思想是,人生在世要自觉戒除色、财、权、利等邪念,多积德多行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者可以立地成佛,恶者下九层地狱。僧尼圆寂以后,一律火化,其骨灰盒置于塔楼之中长久保存,这就是塔葬。
塔葬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丧葬仪式。据传,佛教的塔葬始于佛祖释迦牟尼。《佛临涅槃记志住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训言有:“吾今不久,当般涅槃(火化)。……我已为诸天人,建大法幢(灵塔),燃大法炬(大灵烛),普照一切,除灭暗冥。……阿难,我今更无所作,唯大涅槃(火化),是所当趋。”佛祖涅槃以后,变成了舍利子,近几年考古发掘以后,被分派在世界各个大寺庙之中供奉。八国僧人将佛陀的舍利分成八份,共有四万八千颗,带回各国建成舍利塔(灵塔)供奉。后来,连原来装舍利的瓶子,火化处理的焦炭及佛陀的头发,也都被人们建塔封存供奉起来。
为什么要火化?他们认为,火是火神,是火凤凰,佛教弟子圆寂以后,经过“涅槃”(火化)脱胎换骨,就由火凤凰翩翩飞天,可以脱离苦海,可以重新做人。为什么要塔葬?他们认为高尚的人应当是一尘不染的,在世时是如此,在天时也是如此,所以不应该埋葬在地下。埋葬在地下的,灵魂不能上天,永世不得翻身。佛教的宝塔,一般为七层,即七级浮屠。
当然,佛教是有些唯心主义的成分。无可讳言,他们那种“火化+塔葬”的丧葬模式,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都是很先进的。
二千多年来,塔葬是一种超级丧葬形式,尽管我国有1/3的民族有火葬的习俗,却是没有普及塔葬,其原因不外乎有两点:一是二千多年来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普罗大众无权问津;二是人们对于此类模式知之的人甚少,塔葬产业化未能推广。
塔葬改革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随着丧葬文化大革命的展开,真正的“昔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已经为期不远了。
二、从经济地理学或人口经济学来分析,迄今为止,塔葬是最好的形式
对于人类自身而言,必须坚持“两手抓”:生前抓计划生育,身后抓往生安置。必须自己抓,抓自己,人人抓,抓人人。
判定殡葬是否文明的程度,要观察其是否有利于与社会文明进化方向,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社会的精神价值取向,是否有利于保护人类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耕地、土地、山地、山穴、河流、空气、卫生不受人为的浪费和污染,是否有利于节约森林、木材资源,是否既有利于国家、集体又有利于个人、家人、族人,是否既有利于当代又有利于未来。
目前,广东省现有人口超过7000万人,每年往生人口达上百万人;肇庆市地区现有人口600万人,每年有往生人口超过2万人。广东省人均耕地面积1亩,肇庆市地区人均耕地不足1亩。而且,可利用的山地、荒地面积也非常有限。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每年有大量的农用地大量减少,而且,活人与大地争地盘,死人也同时与大地争地盘,与大自然争地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殡葬改革,节约用地,刻不容缓。
有人测算,人死后土葬,每位占地面积20平方米左右,而利用灵塔园塔葬,每穴平均占地约为0.025平方米左右,如果伉俪共同使用一个穴位,平均约为0.0125平方米左右。即使按前一种类型计算,如果从现在到将来,600万往生人口全部参加塔葬,则可节约11985万平方米左右的土地。假设,人死后一律塔葬,每位比棺葬平均节约4立方米左右木材,则600万往生人口可平均节约木材2400万立方米左右木材。
况且,地球上的土地资源是永远有限的,木材资源也是十分有限的,而人类的繁衍生息永远是无限的。以永生、永灭、永占的“无限”去蚕食“有限”的、愈来愈少的土地、木材资源,人类迟早会爆发一场空前危机。
千百年来,乱坟土岗,形成了顽固的丧葬陋俗。它不仅挤占耕地、林地,污染环境,浪费木材,而且有破坏山林植被和自然景观之嫌,有掩护宗教迷信之虞。再说,人往生以后,长年累月埋葬地荒地野川,日晒雨淋,十分寂寞,不能与富丽堂皇、灯光明媚、空调雅座、众神相伴的灵塔宝座同日而语。
毫无疑问,土葬是封建社会的残余习俗,这种落后的习俗必须革除,塔葬是现代先进的丧葬形式,这种文明的风俗必须大力推广。
火葬,是共和国几十年来一贯坚持的既定方针。解放初期,数百名共和国的元老们带头签字提倡火葬。
火葬,必须与塔葬有机结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土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纯土葬,即没有经过火葬而直接选择土葬;另一种是火葬以后,再加棺材或不加棺材土葬。当前一种形式隐退以后,后一种形式又冒出来了。实际上,后一种形式比前一种形式更加浪费人力物力。塔葬与火化相结合,祛除了各类土葬的隐患,才能达到预期结果。
土葬、棺葬屡禁不止的原因,一是“入土为安”的旧思想根深蒂固,较难扭转;二是农村土地是集体的土地,有“不占白不占,占了是白占”的思想,加上土地管理松懈,劣势较难扭转;三是塔葬、陵葬的费用较高,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殡葬责任制难以落实。
所有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人,都应当关心殡葬改革,都应当持久地广泛地做好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塔葬不仅比土葬、棺葬这两种形式好,而且比比较经济一点的壁葬、水葬、树葬这几种形式更好,更经济,更适用,更容易推广。这些大家可以作出比较与判断。
总之,从经济地理学、人口经济学角度分析,毫无疑问,塔葬是一种最好的形式,一是可以节约大量土地,二是可以节省大量木材,三是便于集约化管理,四是可以综合开发,发展文化旅游业;五是文明化程度高,对各方面都有好处。
三、从旅游文化方面来看,它是现代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
塔葬文化是传统优秀文化的沉淀,又是现代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是中国最大一支宗教文化。佛教文化的基础,除了佛经以外,优雅的寺庙和灵塔,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任何一座城市,没有寺庙,没有宝塔,这座城市的旅游就缺少应有的活力,其文化旅游就必然缺憾,必须逊色。
从保护世界遗产来看,建设灵塔文化事业,是弘扬古典文化和拓展旅游文化事业所应该着重考虑的大项目。
我国自1982年以来(至98年),经过申请和国际组织批准,已有十九处名胜古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有12名:1.万里长城;2.北京故宫博物院;3.敦煌莫高窟;4.秦陵兵马俑;5.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6.承德避暑山庄;7.曲阜孔府孔庙孔林;8.武当山古建筑群;9.西藏布达拉宫;10.苏州古典园林;11.云南丽江古城;12.山西平遥古城。自然文化遗产有4名:1.庐山风景名胜区;2.武陵源风景名胜区;3.九寨沟风景名胜区;4.黄龙名胜风景区。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有:1.泰山;2.黄山;3.峨嵋山、乐山大佛。
在以上19处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中,属于殡葬文化遗产的有敦煌莫高窟、秦陵兵马俑、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孔林)、西藏布达拉宫(灵塔)共5处,占总数的26.3%;属于宗教与民族文化的有敦煌莫高窟、承德避暑山庄、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儒教,孔府孔庙)、武当山古建筑群(道教)、西藏布达拉宫(佛教)、云南丽江古城(少数民族)、泰山、峨嵋山、乐山大佛共8处(注:当时未将四大佛教名山等名胜列入,佛教胜地都有灵塔、宝塔),占总数的42.1%。
几千年来,殡葬包括塔葬文化与宗教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虽经历数千年岁月的熏陶,仍经久不衰,光芒四射,显示了这种特种文化的特殊魅力。
肇庆市,是岭南地区有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境内有鼎湖、星湖、鼎湖山、南麓庆云寺等风景名胜。在名胜区周边建设灵塔园,可令风景区增姿添彩,也可以将灵塔园打造成殡葬文化产品甚至文化遗产。如今,业内人士已经看好肇庆市,并期望能够在此地建设一座目前广东省最好、最成功的灵塔园。
(以下第四部分内容,是“问题与对策:塔葬改革呼唤思想解放”,约4000字左右,从略)
字数:452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