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外因对行情的制约


 

 4月2日召开的G20 会议结束,由于德国和法国的坚决反对,没有全球同步的新一轮经济刺激行动。但允许各国政府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拯救,同时同意对IMF增资5000亿元,主要是用于保证对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贫困国家的援助。保证没有任何国家的经济发生奔溃――其中包括不少处于困境中的东欧国家和波罗的海国家,防止任何可能的恶性连锁反应。提高IMF的国际地位对于遏制部分国家发展政治动荡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全球的统一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也是意料之中的)。美国继续扩张货币信用,大肆发行纸币似乎得到了默许。

美元贬值成为灾难性事件,美元信心是否保持是未来一段时间金融市场最大的变数,一旦美元体制濒临崩溃,国际贸易便难逃崩溃的命运,这样的结果相信世界各大经济体都不愿看到,对于拥有巨额美元国债的中国来说,美元大幅贬值就等于中国国民几十年创造的财富化为乌有,如果在加上国际贸易体系的紊乱,其后果可想而知。

    为了预防上述情况出现,经济学界基于对中美形式分析和两国战略部署的评估,逐步将美元国债转化为硬资产成为共识,这对投资者来说也有巨大的参考价值,从博弈的角度来看,中国如果认定美国大幅贬值,实行所谓的“量化宽松”来重启国内经济已经不可避免的话,可以一方面乘美国收购国债时抛售给对方,同时在原油、铜等大宗商品上建立战略性长仓以对冲美债贬值风险,甚至周小川连续提出超主权储备货币,以及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立场,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中国观点,但当前要改革国际货币架构,形成一个新的体系是不可能的,美国也可能意识到,在保持世界第一货币的地位和经济恢复之间做决定的话,让美元信心崩溃的局面不会出现,因为即使开动印钞机,坐在直升飞机上撒钱,除了商品价格上涨,人们蜂拥去买入商品和食品之外,却无法真正拉动经济增长,所以当前仍然可以看出除了堵住止血点,加强全球金融监管这样的被动的防范而无法取得积极的共识,当然这也是意料之中,看来全球经济恢复仍然需要各国自身的调整能力和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

宏观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国的救市动作也是走一步看一步,中国在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之后,也比较难有更大的措施出台,房地产和信贷是美国经济是否见底的主要标志,但当前尽管美国政府采取各种方法刺激,银行依旧不愿放贷,贷款需求持续萎缩,消费信贷持续低迷,股市反弹仍属于熊市反弹行情,由于对美国经济见底极度不乐观,启动了美元贬值程序,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当前还没有显示出来,这成为第二季度投资的一个极大的不确定因素。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市场经济各方面数据不确定仍然很高,经济调整仍然在继续,出口消费下跌的风险逐步增加,现在出口企业没有多少订单,上半年出口负增长已经成为定局,而且过剩的流动性推高了商品价格,出口企业的成本压力可能更大,消费方面更无启动迹象,虽然有部分城市房地产回暖和汽车销售回暖,但整体看市场还是流动性推动并非估值推动,扣除银行股,其他公司2008年的市盈率已经在25倍,考虑2009年的动态市盈率已经达到27倍,无论是国际比较还是其他方法,当前的市场估值已经不便宜了,只是在赚钱效应下开始进入了情绪化阶段,实体经济的观察可以发现,房地产的主要成交是90平方米以下的自住需求,改善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仍无入场迹象,汽车也是越便宜越好卖,接下来我们要观察三月份的经济数据和第二季度工业品销售,一旦实体经济数据和大家理想中的经济复苏产生过大的背离,但这个阶段的可持续并不乐观,4月下旬或5月上旬就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由于短线技术指标已经有明显的见顶走坏迹象,在G20会议没有超过预期的好消息出台,美元继续贬值道路的格局下,市场展开技术性调整已经不可避免,这个调整也许是短暂而必要的,跌出机会来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地选择品种和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