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一把手降薪怎能不明不白?


 

    国资委日前召开分配管理工作会议,据参会人士透露,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有一个明确说法——2008年央企负责人整体薪酬将下降,这是按照既定的分配考核办法得到的结果,符合企业负责人薪酬调控的原则和市场规律。

    央企薪酬如何分配和改革?这是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然而,国资委却把这次会议开成了“闭门会议”。如果不是参会人士透露,公众既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会议,更不知道会议讨论什么议题、达成什么共识——尽管有参会人士透露会议信息,但透露的信息却是不完整的,无疑让人有点遗憾。

    国资委负责人表示,2008年央企负责人整体薪酬将下降。但是,央企负责人薪酬平均下降了多少?具体的企业和个人又下降了多少?国资委却没有公开。对此,公众不免就要质疑此次降薪幅度是否合理、国资委有没有偏袒央企负责人?在我看来,国资委首先应该逐一公开央企负责人的薪酬,然后公开降薪幅度和降薪后的结果——以看得见的方式操作,才算真正降薪。

     据报道,2008年央企负责人总体薪酬水平将由于央企整体效率下降而降低。这就引出一个“业绩下薪酬上”的问题,比如,中石化2008年净利润同比下滑47.5%,但企业高管反而加薪。对这种现象,国资委应该公开表明态度,不应该装聋作哑。如果允许部分央企“业绩下薪酬上”,那么,给其他央企一把手降薪,他们就会有意见。

    而且,国资委只管央企一把手,央企二三级企业高管由董事会决定薪酬也存在问题。因为不少董事会成员自己就拿着高薪,又怎能给央企二三级企业高管定出合理的薪酬呢?我以为,国资委不应该放松对央企二三级企业高管薪酬的监管,应该要有相应监管办法。

    年薪包括基本年薪、效益工资等,国资委所说的央企一把手降薪,究竟是降低基本年薪还是降低效益工资?或是各种收入都相应降低?按理说,国资委对此应该有详细说明,但公众却没有看到。再说,如果只降低年薪,不降低各种补助、奖金、福利等,降薪的意义就极其有限,不排除年薪降低了而其他方面却提高了。

    据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群义披露,部分国企或国有控股企业高管的名义酬薪与实际薪酬之间,一直存在一个差额;不乏有些国企高管将名义薪酬与实际薪酬“接轨”,享受天价年薪。那么,国资委所谓的“降薪”,指的到底是名义酬薪还是实际薪酬呢?请明示。

     前不久,财政部办公厅向各有关单位印发《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因为绕开了公众而遭到广泛质疑。现在央企一把手降薪同样绕开了公众。公众就要问,自己作为央企的股东,为何没有话语权?据说,2008年央企一把手降薪是按照既定的分配考核办法得到的结果,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这个分配考核办法是不是合理呢?国资委对此没有说明。

     其实,不仅央企一把手降薪降得不明不白,而且国资委开始摸底央企高管职务消费,听了也让人十分诧异。早在2006年6月,国资委就发布了《关于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指导意见》,要求严格控制央企负责人的职务消费水平,提高消费透明度,避免职务消费预算的过快增长。几年过去了,国资委作为监管者,竟然对央企高管的职务消费不了解、不规范,显然不能让公众满意。

     在我看来,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国企,负责人的薪酬管理办法,不仅要与业绩等挂钩,更要与民意挂钩。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