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把劳动看作是人的本质,即人的类特性或类本质。
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二重性:(1)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是人为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去进行的活动,只有依靠劳动,人才能生活,才能生存;(2)劳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在进行劳动时,能够享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同时,也能够享受劳动的成果,使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更幸福。
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生活,创造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劳动是人的本质,也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源和动力。对于人来说,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
二、劳动为谁创造财富
(1)当人为了自己的生活而进行劳动时,劳动为自己创造了财富,给自己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在这种意义下,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是人谋取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活动。也就是说,人为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存,就必须进行劳动,不得不去劳动;不劳动,就不能生活,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当人为了自己的生活进行劳动时,劳动是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劳动是幸福的、快乐的、自由的,因而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是因为,人们在自由劳动的同时,可以自由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自由幸福地进行生活。农人在丰收时所获得的喜悦,是他在享受自己劳动的喜悦;当他在食用自己的劳动所得的食物时,更有一种喜悦之情。这和一个人在欣赏自己的孩子的可爱之情,和一个艺术家在欣赏自己的作品时的喜悦之情,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既是自己谋取生活的手段,又是自己的生活本身,劳动既是自己所进行的活动,又是为了自己生活所进行的活动,劳动的过程和劳动的结果都适合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是劳动的付出和享受的统一。
(2)当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给别人劳动时,这时的劳动,不仅给自己创造了生活的资料,而且也给别人创造了赖以生存的财富。如果这种劳动是自觉自愿的,这种劳动对他来说,就是幸福的、快乐的。这是因为,他为别人的生活创造了财富,做出了贡献,他为别人的生活的快乐、幸福而感到幸福和快乐。社会慈善机构或慈善家都在为别人服务,对生活不幸的人捐款资助,帮助这些人度过生活的难关,其善举的施行所取得的效果,也令他们感到幸福和快乐。
(3)当人为了自己的生活和生存,不得不给别人劳动时,况且这种劳动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被迫的劳动时,虽然这种劳动也给自己创造了财富,提供了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但与这种劳动给别人创造的财富相比,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也就是他的劳动给别人创造的生活财富大于给自己通过的生活财富的数量,这种劳动就仅仅是自己谋求生活的手段,而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劳动是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强制的劳动,其劳动过程和结果与劳动者和劳动者本人的生活相对立,这种劳动就是一种异化的劳动,他劳动的越多,他的劳动成果就越不属于自己,他自己的生活就越贫穷。这种劳动不是劳动者自觉自愿的活动,劳动者在这种劳动过程中,不是感到幸福和快乐,而是感到不幸和痛苦。
三、劳动的异化
在私有制(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失去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他本人只有劳动力,而无任何其他可以直接享用的生活资料,他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别人劳动,以获取自己生活的必需资料。这时的劳动就转化为一种异己的劳动,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劳动,仅仅是劳动者自己谋取生活的手段,而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当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资本家雇佣工人去劳动,而付给个人的工资,相当于工人劳动成果的一小部分。工人不能拥有和占有自己的全部劳动成果,而只能拥有和占有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仅仅只能勉强维持个人的生命存在和家庭生活。这种劳动就是一种异化劳动。
劳动的异化,即是人的异化,人的活动及其成果的异化。在这种劳动中,工人作为劳动者首先与自己的劳动成果相对立,其次与自己的劳动过程相对立,劳动成果与劳动过程反过来以一种异己的力量支配着工人,工人的贫困化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社会历史现象,克服劳动异化就成为工人自己的历史使命。
四、劳动与人的本质和实践的关系
马克思在谈到人的类特性时指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即劳动。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内,人的本质、实践和劳动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1)实践是人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现实活动,因而是因而是人的本质的外化或异化。在实践活动中,人把自然界作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即无机的身体,人通过对自然的改造,实现自己的目的,从而使目的性尺度与对象性尺度统一起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2)实践又是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方式。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创造自己生活和生存的资料,使自己能够生存发展下去。人的生命特征规定了人必须进行实践活动,人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去发展自身,创造自身,完善自身,离开了实践活动,人就不能生存、发展和完善。实践既是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手段和途径,也是人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动力。
(3)世界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消极的意义。其积极意义在于,它为人类社会创造了财富,推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其消极意义在于,它为人来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贫穷使人作为劳动者与自然物相对立,与自己的活动成果与活动过程相异化,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私有制、资本、货币等都是人的实践活动(劳动)异己化的产物,私有制的扬弃,人的解放必须通过人的积极的实践活动得以实现。
总之,实践是人的本质,是认识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劳动是人与自然相区别,走出动物界成为万物之灵的决定性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生产劳动的发展史,即实践的发展史。因此,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本质之所在,与马克思强调劳动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把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