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轮回,2009年中国再次为保八而全力发展经济,重新拉开以国家意志操纵经济发展脉络的剧幕。凡是见到这一宏伟的计划,令人无不联想到新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各种常规思维和做法,无不令人思索经济增长到底是为民作福还是民力之殇?也令人深思这种发展经济的思维背后是多沉重的负担?有再多疑问,归根结蒂就是经济增长是目的还是过程?
中国经济发展的文化
一切都可以随着时光而流逝,只有精神、思想是永恒的。而这精神、思想汇聚起来就形成了文化,文化是一切行动的灵魂。新中国前30年经济建设的探索偏重集体经济的价值忽视了个体的诉求,未能将经济发展转化为个人进行创造革新的动力;改革开放30年则在强调激发个体的经济发展意识的同时不断流失集体奋斗的基础。而新中国在经济建设中,无不流露对数字的崇拜,大跃进运动天天放卫星,浮夸数字满天飞;现在对GDP的盲目热衷,同样在不顾民生的实际诉求,重复建设或者反复建设,盲目竞争人为形成市场的樊篱。
中国经济建设则是采取以一贯之的举国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掌握经济资源的调配,包办一切社会事务,由政府强令主导干预来进行经济建设,个人服从国家建设整体部署的安排;改革开放以来,在废除一大二公的管理体制后,没有将社会自主管理和公共管理职能加以调整,社会资源的运作机制日益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关卡,政府在加强对市场发展调控的同时不可避免的抑制民间资本的运作,在此次经济危机影响下,国家再一次通过扩大基建来提振经济,显示着举国体制的存在。
促增长还是保增长
为维持经济较好快速发展,促进就业,维持社会稳定,国家再一次将保八作为今年经济发展的目标,一时之下,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投资方案,下调审批标准,在能够快速收益的领域加强投资,相信这不可避免的破坏人、自然、社会、能源的协调关系,也不可避免的会破坏健康的产业格局,一时的成功还是要持续的造福于人民成为人们当前关心的问题。
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经济以来,人们可以用各种经济指标来衡量、把握经济发展的脉络。各种经济规则和经济指标是经济学家通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总结而来,成为观察经济运作和指导私人资本发展的有效数据,它们出现的立意为纠正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如何高质量的完成经济发展过程以实现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健康指数的提高。政策制定者通过对经济关系的掌控来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为实现社会财富增长和特定团体的利益服务。
只是在上述中国经济发展文化的熏陶下,人们渐渐将这些观察指标作为经济发展的目的,往往造成反果为因,并且将GDP增长简化成促进就业的公式,而不是从促进就业来提高GDP出发思考经济发展的整体运作和未来发展趋势。经济发展一旦失去与改变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就失去了赖以支持的基础,成为无源之水。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在通过释放人的创造力并将人们的创造力有效传播提升社会经济容量来改善社会全体生活质量,一切经济活动都在于人们的生活得到健康、高质量的保障。如果试图通过其他的方式比如扩大基建、国家储备来拉动经济增长以此带来GDP增长从而获得就业保障和维持市场繁荣则不会是长久的而且会损害经济发展的正常规律。经济发展贵在人们安居乐业,贵在人们可以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贵在人们获得可靠的社会保障。这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生产与消费平衡关系的基础也在于此。
中国经济的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发展遵循科学发展观是非常正确的,通过系统化的方式综合处理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各种关系并且强调以人为本。因此,应当增强民众经济权益的保障,增强民众发展经济的能力和空间,增强民众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民众的经济力量和经济发展力量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应该营造宽松的营商环境、应该在国有垄断领域增加民营经济的力量,应该在推行任何国家政策的时候给民众创造发展的机会而不是一味的通过国家意志单方面行事,国家有很多做不到的事情必须引导民众的参与,释放民众的创造力和发展的权利。
因此,应当规范大企业的经营,释放民间资本活力。强大的国家资本必定损害民众的利益,特别是中央直属国企,获得政策扶持甚至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总会获得优质的发展资源。在这样的情势下,不利于民间资本的发展和保值增值,不利于民众的创业和乡镇中小企业的合理发展,民间资本流动性收到束缚必定影响经济发展基础,造成农民工问题和国内市场的跛脚运作。因此,大企业的发展必须接受市场原则,参与社会公共产品的开发运作,接受法律法规的制约,不侵害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
加大环保力度,更应该扶持相对应的低污染产业、产品的推广,更应该增强绿色产业的引导。科学发展观的推行加重环保力度,关停转并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在乡镇中无法涉足其他经济领域,无法获得经济发展的有利资讯,污染企业的关停转并而没有其他替代产品或者替代产业的支持,势必削弱乡镇企业的发展动力,更会严重破坏经济的正常秩序。应当给予民众多样的选择性,这样才能使得环保意识深入到经济发展当中。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仅是自然、地理条件的原因,还应当包含市场机制、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的原因。具体的还是要释放人们的经济发展活力,特别是民众市场观念没有历史依赖的地方,这是根本。
如何惠及大众
如何惠及大众,也就是如何才能保障经济发展与改善民众的生产生活维持密切关系。这应该在以下三点加强认识。
(一)人民民主
增强民众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性,民众对政府的经济决策可以表达自己的诉求。民众可以向政府提交经济发展方案,监督政府投资行为,强化政府为人民公益事业的一部分这一理念。
(二)团结
主要有两点,第一是为增强民间资本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必须增强其组织性,通过团体的力量实现共赢;第二就是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开放更多的公共领域,防止利益进一步分化,增强共同奋斗的精神氛围。
(三)群众路线
政府经济决策制定与推行,应当避免黑箱操作或者形成政府的独立行为而未能获得民众的认可和广泛接受。同时,释放民间资本活力和人民创造力,发展遵循法治和自由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进行科技变革和经济实体的优胜劣汰,政府起消化落后生产力和破产企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