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茧丝绸产业陕西大有可为


发展茧丝绸产业陕西大有可为

——访陕西省蚕业协会秘书长时宏彦

                            记者 张敏洁

作为陕西的特色产业,茧丝绸行业在陕南秦巴山区、关中浅山丘陵及陕北黄土高原部分县区已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财政增长的主导产业。

尤其是自2006年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茧丝绸产业以来,陕西的茧丝绸产业发展很快,为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劳动就业、丰富国内市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一定贡献。

当前是陕西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随着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这一典型的外向型行业自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一些与之相关产业纷纷陷入困境,有的甚至破产倒闭。

那么,陕西茧丝绸产业的现状目前究竟如何?金融危机到底对其影响有多大,而陕西茧丝绸产业当前具体面临着那些问题,如何才能走出困境?为此,记者专访了陕西省蚕业协会秘书长时宏彦。

2009年春天伊始,经历整整一个暖冬的西安突然出现了罕见的春寒天气,2月20日,天气依然阴冷,就在这个干冷的上午,记者如约在时宏彦的办公室采访了他,得知记者的来意后,已经从事该行业大半生的时宏彦忧心忡忡的对记者说,尽管前两年陕西茧丝绸行业做的的确不错,尤其是2007年可以说是相当的好,应该说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但刚刚过去的2008年陕西茧丝绸行业的发展却有些差强人意,尽管大家都认为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实际上因为特殊的原因,这个行业早在2007年10月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只不过这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加重了下滑的趋势而已,遗憾的是我们当时并没有重视到这个变化。

                 茧丝绸行业现状喜忧参半

  作为一个历史上曾经长期处于行业龙头的省份,陕西具备了西部地区发展茧丝绸行业的所有优势,加上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推动,近年来,陕西通过加强宏观调控,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贸工农一体化,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了产业结构等措施,使得这一行业迅速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阶段。

与此同时,2006年以来,陕西茧丝绸行业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质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时宏彦表示,截止2008年底,陕西全省桑园面积已达120万亩,其中投产桑园80万亩,鲜茧生产量23295吨,桑园主要分布在安康、汉中、商洛、宝鸡、榆林、延安、西安等7市38个县(区)。其中陕南3市桑园栽植面积81.9万亩,投产桑园60万亩,2008年全年发种67.17万张,生产鲜茧23295.6吨,而且单安康市的蚕茧产量就占到全省的71.9%,其中汉滨区年产茧量超过4000吨。另外,全省还有9个县区年产茧超过1000吨。如宝鸡市的千阳县,桑园面积达到5.8万亩,产茧890吨。而延安、榆林2市的生态桑园(草桑间作,粮桑间作)也开始初具规模。

时宏彦说,目前陕西全省共有蚕种生产单位9个,核定年生产能力为70万张(一代杂交种),而全省从事养蚕业的农户就达32.5万户,占全省乡村总农户数的4.62%,可以说茧丝绸产业绝对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与此同时,陕西2008年鲜茧实际收购平均价为828元/50公斤,蚕农收入为3.74亿元,户均收入1504元,人均养蚕收入328.5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而在行业的推动下,陕西的缫丝企业改制也取得很大进展,尤其是骨干企业发展很快,截止2008年底,陕西获得国家准产证的缫丝企业13家总资产共计5.8亿元,容纳职工8000余人,拥有缫丝生产能力4.284万绪,其中,新型自动缫丝设备比例占94. 3%,生产生丝2100吨,实现工业总产值达46000万元。

然而时宏彦也坦诚,尽管取得这样的成绩,但比起2007年,整个行业还是有所减产,而且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还有可能进一步下滑,因此,坦率的说目前形势并不乐观,可以说整个行业都是在艰难中维持着生存,而且一些企业还出现了因亏损而被迫停产歇业的现象。

茧丝绸行业亟待改进

“事实上,即便没有这场金融危机,陕西茧丝绸行业也需要改进,而且可以说刻不容缓。”时宏彦直言。

对此,时宏彦解释道,近两年,虽说陕西茧丝绸行业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是蚕桑规模化程度低,生产水平不高。户均经营规模偏小,全省户均投产桑园2.2亩,养蚕1.7张,产茧63公斤,难以形成家庭主业,市场稍有波动难免出现弃养或桑园荒芜现象。另外,陕西的桑园布局基地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度偏低,到2008年底全省年产茧超过1500吨的县只有5个,缺乏规模优势,而且集中连片百亩以上的密植桑园少,低产桑园面积大,亩桑产茧量仅为31.6公斤,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其次是产业资金投入不足,蚕业科技教育逐步萎缩。人材培养、队伍建设和技术贮备严重不足,科技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因无资金保障难以开展,蚕桑生产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程度不高。

再次是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机制还不够成熟,生产、收烘、加工、销售等环节还未有机形成合力,产业化推进缓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强。个别地方以行政命令干预蚕茧流通,农民得不到实惠。而且茧丝绸行业行政管理体制也有待逐步理顺。

最后是茧丝加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总体装备水平低,产业链延伸不够,尤其在深加工及桑茧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力量还很薄弱,企业研发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

                 陕西应利用好机遇

     针对这一现状,时宏彦表示,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陕西应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机遇,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专项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蚕桑生产,改造优化茧丝加工业,有序开发茧丝绸产品综合利用,逐步延伸产业链条,推进陕西茧丝绸行业贸工农协调发展,提升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努力把陕西建成国家重要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

  时宏彦说,按照重点大力发展陕南主产区,着力培育关中高效区,积极开发陕北生态区的思路,陕西应力争到2012年,全省桑园面积发展到150万亩,其中投产桑园达到107万亩,年发种150万张,年产优质蚕茧5万吨,蚕农综合收入达到105亿元,户均收入超过3000元。

  不仅如此,陕西还应着力培育10个左右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贸工农一体化茧丝绸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建立能够紧密联系核心企业与蚕农的蚕桑专业合作社(协会),加入合作组织的蚕农占养蚕户总数的80%以上,合同生产或订单收购的蚕茧产量达到80%以上。并且在条件成熟时力争创建2至3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营销网络的知名品牌,以提陕西高茧丝绸产品在海内外市场的影响。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政策

时宏彦表示,茧丝绸产业作为陕西省的特色产业,目前在很多地区已经成为当地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而要大力发展茧丝绸产业,陕西还应积极争取国家茧丝绸产业发展基金发展性项目。尽管从2006年开始,陕西省财政连续3年从陕南发展资金中每年切块安排1000万元,对陕南蚕桑基地建设项目予以扶持。并且从2007年开始,这一专项资金增加到了2000万元,但这远远满足不了茧丝绸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陕西应进一步争取得到国家的支持。

与此同时,陕西茧丝绸行业也要充分利用好东桑西移专项资金,迅速提升整个行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能力,综合运用科技兴贸品牌振兴等政策资金,并尽可能将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退耕还林等扶持资金捆在一起使用,增强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另外,陕西茧丝绸行业相关主管部门还应鼓励和积极倡导非公有制民营资本介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东部沿海地区引进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延长产业链,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要切实加强和规范各类项目的评审、督查和验收检查,建立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努力提高政策资金的使用效益。积极探索粗一套多渠道、多元化的茧丝绸产业投资与风险防范机制。

    并在有条件的大专院校恢复开设蚕桑专业,开展蚕桑职业技术教育。大力扶持科教单位开展原始创新工作,鼓励与重点企业、乡村联合创建研发中心,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另外,陕西还应进一步理顺全省茧丝绸行业管理体制,各主产市、县(区)政府要建立茧丝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由商务、财政、发改委、工商、物价、农(林)业、质检等部门参加的办公室,统一负责指导和协调蚕桑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从资金投入、政策措施、干部力量等方面提供有利支持。

时宏彦表示,尽管当前陕西茧丝绸产业面临的困境很大,但也具有这明显的发展机遇和优势,尤其是近年来国家蚕丝业战略性转移和有关退耕还林政策,使得陕西茧丝绸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据此,时宏彦提出了蚕业发展的五条战略措施:一、要认真做好产业规划和布局调整;二、加强蚕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网络建设;三、加快茧丝绸产业化进程,加速行业体制机制改革;四、规范茧丝绸行业管理;五、确保蚕业基础建设投入和政策扶持。另外他还建议,要以丝绸文化带动陕西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并将蚕丝业作为区域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而给予高度重视。

而当前,时宏彦正在将省内茧丝绸行业内的不同品牌进行整理集合,准备在对进行认真的筛选后逐级向有关部门申报名牌产品。时宏彦表示,在陕西省蚕业协会的努力下,目前,陕西安康蚕茧干燥设备研究所的“热循环多功能烘干设备”产品已经被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产品”,而由石泉县蚕种场生产的“天虹牌”蚕种也被时宏彦以协会的名义上报中国质量协会,希望能顺利获得中国名牌的称号。